大辽青帝_二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十 (第3/3页)

    耶律阿保机连续剿灭室韦、女直人,所向披靡。萧惕守对耶律阿保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认同耶律阿保机的观念,认为契丹八部能够政令统一的话,凭着阿保机的睿智,真的可以开创一个契丹人的时代。

    草原人都是崇拜英雄的,正是为了那种建功立业的执着,让萧惕守不惜背叛自己的家族,也要帮助耶律家族。尽管现在落到如此的下场,他心中并不后悔。日连部的变化他也看在眼里,用他的话说就是丢掉了草原部落的根。

    自从羊毛成了商品后,勇士失去了征战的兴趣,热衷于养羊放羊,长此以往下去,日连部还是日连部嘛?即使他们现在拥有了更好的武器,那只会变成黄浩的部众,成为背嵬军的附庸。爹爹如此精明的一个人,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他必须阻止日连部滑向深渊。

    萧惕守心里面在胡思乱想着,身边的耶律阿保机此刻却没有太多的想法。他只是静静的观察着近卫军的行军以及他们身上的装备。这支近卫军令行禁止,的确是一支强军。虽然没有真正的交手,耶律阿保机私下认为同样数量的挞马军恐怕在他们身上讨不到便宜。

    让耶律阿保机特别感兴趣的是近卫军骑兵身上配发的马刀,看押他的战士人人都配发了一把,让他有些拔出来看看的冲动。耶律阿保机还是很有眼光的!背嵬军使用的马刀完全采用印度乌兹钢(也称大马士革钢)的工艺制作。

    公元前8~前7世纪北非、欧洲相继进入铁器时代。当时使用的炼铁炉主要是地炉和竖炉。地炉直径约40厘米,深20厘米,冶炼海绵铁。冶炼后取出全部炉料,经过锤打分离炼渣,或者先行破碎,分选后烧结锻造成锭,这种方法称为块炼铁法。在底格里斯河上游豪尔萨巴德王宫出土的铁锭长30~50厘米,厚6~14厘米,重4~20公斤。这个时期的铁剑,有的较软,有的则经过渗碳和反复叠打,并经过快冷或淬火变得更硬。

    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地区,一直到十四世纪后期,都以这种方法作为重要炼铁方法,也发展了一些卓越的工艺,如印度在公元三百年左右锻造出的“德里铁柱”,高7.2米,重达六吨。

    据现代科学分析鉴定,这根铁柱的铸造时间应在1500多年前,但令科学家疑惑不解的是,至今铁柱通体仍找不到一块锈迹。要知道铁是最容易生锈的金属,一般的铸铁不用说千年,几十年就锈迹斑斑了。即使在科学昌明的后世,人们仍然没有找到防止铁器生锈的良方,而古代印度人居然可以做到这一点,真是不可思议。

    从铁柱上刻着的梵文看,这根铁柱并非就地铸造,而是公元七世纪时,被统治德里的***王朝从印度东部的比哈尔邦搬移过来的,传说是为了纪念旃陀罗王而造。不过如今人们都习惯把它和2300多年前叱咤印度的一代枭雄---阿育王联系在一起,叫它“阿育王铁柱”。

    在制钢技术上,印度地区逐渐发展出用坩埚冶炼超高碳钢(含碳1.5~2%)(印度Wootz钢)或渗碳的高碳钢和低碳钢叠打,经淬火后获得硬的刀刃,或用植物酸腐蚀得到各种花样的大马士革钢。

    它们的冶炼方法是:将黑锰矿、竹炭及某些植物叶子密封在一个陶炉里燃烧加热,当这些东西熔化后,其渣滓形成一团金属,然后将此金属反复熔化、冷却四五次,最后炼成直径为5英寸,厚度为0.5英寸,重约2英磅的金属块。

    黄浩的远洋船队在印度用丝绸瓷器收购当地高品质的铁矿石和棉花,还换回来几百个的印度工匠,专门成立了一个印度工匠营,运用传统的方法为背嵬军生产冷兵器。成品后的乌兹钢会交给大唐工匠再加工。大唐的工匠会使用一种铬盐进行镀铬防锈处理,这种马刀会变得闪闪发亮,不容易生锈。

    这种工艺可是从先秦时就传下来的工艺,大唐掌握了这种工艺技术的工匠总共才四五人,现在都在登辽,是黄浩费尽心机从长安弄回来的。唐朝以后,这种工艺失传了,也可能是战乱这个原因。欧洲人一直到19世纪初,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才发明出这种工艺,还申请了专利。

    此时,没有人知道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这种工艺,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次考古,从一座战国墓地挖出一把宝剑才发现中国人早就在战国时期就掌握了这门工艺。所以说,祖先的智慧真的不能小看!

    背嵬军使用的马刀造型完全与后世的哥萨克骑兵刀相似。这种名为“恰西克”的骑兵战刀,在后世被誉为“鹰之利爪”,被认为是最符合力学原则的骑兵战刀。

    黄浩对此没做大的改动,只在刀上加了一个护手圈,更像是后来中国军队鼎鼎大名的五六式骑兵刀。耶律阿保机虽然年轻,但他也是打老了仗的,一眼就看出这种骑兵刀的好处,因此眼馋的不行!

    临近黄昏的时候,黄浩的军队才行进了不到三十里,大军选择了一个背山靠水的位置安营扎寨。述澜大汗也命令挞马军在三里外扎下营盘,隐隐的把黄浩的军队包围起来,这是一种心理战,述澜这次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羞怒之下,他并不甘心让黄浩轻易走脱,在他看来黄浩绝不敢轻易对耶律阿保机下手,如果机会合适,也不是不能冒险。他期待着压力会使黄浩犯错,让他自乱阵脚。然后给予对手致命一击。所以,这一路上,两军紧张的气氛非常紧张,大战随时可能一触而发。

    两军远远的对峙着,黄浩站在营地的高处,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对面的情形。这时候,挞马军中一队骑兵突然出了营寨,他们驱赶着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奴隶。黄浩放下手中的望远镜,问身边的妻子:“他们想干什么?”

    “活狩礼!”萧麒一脸的厌恶,说出了一个黄浩闻所未闻的名词。

    黄浩莫名其妙,问:“那是什么?”

    (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