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十三 (第2/3页)
以及江南各地在此开店的商人和伙计。 在码头上走动的,除了驻扎在当地的背嵬军的士兵、本地居民外,最活跃的还属那些满怀淘金梦想的人士——各地前来做贸易的商贾、随商船来华的外国藩王、使节和随员等。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原因还是江南是茶叶、丝绸和瓷器的原产地,价格上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因此刘家港很快成为了比广州屯门水寨最为便利的贸易集市。此为后话,这里暂且不表。 言归正传,孙儒率大军离开扬州后一路南下,自苏州出屯广德,杨行密拒战不利,被围困于寨中,幸赖李简率百余人挺身而出,突入敌阵,从外面打破栅墙,将杨行密救出,他才脱出困境。 今年年底,孙儒大军再次焚掠苏、常二州后,再次引兵进逼宣州(镇江),当时其所部军容甚盛,号称拥兵五十万,旌旗辎重绵亘百余里。杨行密屡战屡败,只得向邻镇钱镠求救。钱镠虽与杨行密有旧怨,但此时面对共同的敌人捐弃前嫌,以兵食相助。杨行密刚站稳脚跟,就听闻北方来了一支背嵬军击败孙儒驻扎扬州的军队,后来又占领刘家港的消息。杨行密心想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于是派心腹与背嵬军联系,希望能够建立同盟关系。 杨行密其实也曾经是黄巢军中一员,只不过当时没有地位。杨行密,初名行愍,字化源,唐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少时孤贫,长大成人后身材高大,膂力过人,据说能手举300斤,日行300里。 如果放在今天,必然是往举重或者竞走项目国家级运动员培养的奇才。可自打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力日衰,到了懿宗、僖宗这会儿,普通百姓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更不可能培养什么运动员了。 十年前,黄巢农民起义军经过庐州,杨行密应召入伍,后被唐兵俘获。庐州刺史郑棨“奇其状貌”而释放了他,遂被庐州府募为州兵。唐王朝为了防范吐蕃、南诏和回鹘等邻国的入侵,每年都要征调各个藩镇的军队到边境戍边,庐州自然也不例外。 于是,杨行密被派到朔方戍守,因为战功显赫还被提升为队长。待到期满返回,由于庐州的监军对他很是讨厌,便让他再次出戍。临行前,这个监军还假惺惺地嘘寒问暖:“不知杨兄弟此番北上,还需要咱们准备啥物资,州里一定满足。” 杨行密气不打一处来。他冷冷看着这个惺惺作态的死太监,怒火在胸中不住地翻腾。 监军见老杨不答话,待要再言,却只见寒光一闪,自己的脑袋便骨碌碌掉了下来,身子却兀自挺立着。 “多谢监军大人,物资老子不需要,你就把这颗头颅给我吧。”望着周围看傻了的士兵,杨行密挥了挥带血的钢刀:“咱们为朝廷流血流汗,到头来还要被这种没卵子的小人算计,大伙说,值吗?” “不值!”不少士卒反应了过来。 “这年头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事已至此。有哪位兄弟愿意跟我单干?” 杨行密斩杀监军,振臂一呼,周围很快便聚拢了不少人。带着这支人马,他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起兵造反。时任刺史的郎幼复自知不是对手,弃城逃走,杨行密便顺势占领了庐州。 可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这么一帮人,说白了不过是大唐地面上不成建制的叛军,随便来拨人马都可以将他们剿灭。正在踌躇彷徨之际,淮南节度使高骈送来了橄榄枝。如果说郑棨是将杨行密从小混混领往军伍中的向导,那么高骈则是带领杨行密走向逐鹿天下战场引路人。 要说高骈也不是凡人,此人生于禁军世家,能文能武,曾大破峰州蛮、收复交趾、镇守安南,屡立大功。同各藩镇一样,眼看朝廷江河日下,高骈也积极扩充军备、延揽人才,以备将来之用。他久闻杨行密武名,知他此时一支孤军,便派人相请,同时又表奏老杨为庐州刺史,等于给他的叛军“正名”。 此时的李唐朝廷自顾尚且困难,哪里有精力管淮南地界的一个小小的杨行密?便忙不迭地卖了个面子,应允了高骈的奏表。从此,杨行密跟着高节度使,吃香的喝辣的,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而他的这番经历,不过是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的一个缩影罢了。 本来呢,按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高骈会割据淮南称霸,而杨行密则作为偏将心腹为高家开疆拓土。可不知为何,年轻时英明神武的高骈,到了人生的后半程却是昏招迭出,最终黯然收场。 其实事出也有因。自乾符五年开始,流动作战的黄巢起义军席卷大半个中国,还一度攻入长安,令唐僖宗仓皇出逃。黄巢攻打长安时,朝廷曾急调高骈勤王,可高骈一方面慑于黄巢声威,另一方面料定大唐必亡,便公然拒绝出兵,甚至上表请皇帝巡幸江淮,被人质疑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嫌,就此失去了进军中原的良机。 这样一来,黄巢兵败后,朝廷论功行赏,各地节度使雨露均沾,唯独高骈什么都没捞到。心灰意冷之下,高大人开始笃信神仙之术,一心只想着飞升太虚。部将毕师铎见高骈不务正业,有心取而代之,于是骤然发兵,攻入扬州,将高骈一家软禁起来。 闻听主公有难,杨行密立即发兵赴援。可毕师铎完全未将老杨放在眼里,率兵数万迎敌。甫一交战,杨行密诈败,弃营而逃。饿着肚子的毕师铎军士兵争相入营,夺取军资,乱作一团。不想杨行密此时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将猝不及防的毕军杀得大败。毕师铎单骑逃回扬州,气急败坏之下,残忍杀害了高骈全家。 听说高骈遇害,杨行密假惺惺的仰天大恸,命全军穿丧服向扬州城哭吊三日。老杨擦干泪水,静下心来细思当前局势:淮南兵乱纷纷,无人主持大局——他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果然,中和三年(883年),杨行密再次被唐朝廷招抚,封为庐州刺史。 从此他以庐州为根据地,开始拓土扩张,其势力向淮河以南等地扩展。光启三年(887年),杨行密被淮南节度使高骈任命为行军司马,率兵数千人,屯驻于蜀冈(今江苏扬州西),以诱敌袭营的伏击战法,打败毕师铎部,占领扬州。随后杨行密便派使者到大梁,向兼任淮南节度使的朱温示归,朱温只好任命杨行密为淮南留后。 文德元年(888年),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