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青帝_二十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十八 (第2/3页)

他干脆将渤海国原有的军队进行了改编,淘汰老弱,只留下精兵,那些淘汰下来的人也没有浪费,全部塞进新成立的建设兵团,将大多数修桥铺路、治理河道的工作交给了军队,将普通百姓彻底解放出来。

    第二道诏令有关粮价。由于有了玉米和土豆,再加上东三省到处是肥沃的土地。去年整个大辽国获得了大丰收,新的养殖方法的推广,畜牧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羊毛获得了大丰收。这本是好事,但也可能导致谷贱伤农,羊毛多了价格低,伤害牧民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下去,肯定会导致社会动荡。但这是小问题,难不倒俺们穿越者。黄浩动用了国家这支“看得见的手”,采取宏观调控的办法,以高出市面的价格收购粮食和羊毛,又通过远洋贸易等等手段,积极拓展国外和海外市场,打开粮食和毛呢的销路。

    第三道诏令有关治安。渤海国灭亡以后,一部分原来渤海国的军队,趁机占山为王,当起了土匪。一些地痞土匪认为天下大乱了,于是乘机打家劫舍,扰乱社会秩序。但背嵬军对官民秋毫无犯,号称“市不改肆”的文明之师,故而一下子就暴露了他们的罪行。在新政权的干预下,背嵬军派出精兵强将,成立了这个世界上第一支警察部队——巡捕营。专门负责国内的治安管理,打击各种犯罪。几个月后,大批的土匪恶霸被官府拿获,斩首于市。

    紧接着,黄浩下令再次打开国库,用国家的钱来补偿那些受害者。在这个尚无“国家补偿法”,尤其是在连性命都难保的动乱年代,此举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以至于后来的阴谋论者说黄浩纯粹是在收买人心,进步论者说黄浩是尊重私有财产。其实没那么复杂,来自后世的黄浩朴素地认为,改朝换代的成本,本就不该由老百姓来承担。

    三道诏令下去,朝野欢呼雀跃。可是进宫朝见的首相——中书门下平章事黄存却发现,黄浩并不高兴。黄浩对黄存说:“十三叔啊!渤海国的时候,一些原来渤海国的老百姓欠了朝廷不少租税。早晨三司的人来了,求我开恩,把这些欠账一笔勾销。我又问了问二府的意思,二府却说应该督促地方官吏把欠税收回来。免得给那些旧官僚中饱私囊的机会。”

    三司,是大辽国的财政部门;二府,即分别掌管天下行政与军事事务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虽然去年获得了大丰收,但整个辽国眼下除了登辽老百姓十分富足,很多地方还非常的贫穷,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地方。这贫富差距一大,就会产生嫉妒心。一些原来渤海国的官员就想把过往的陈年旧账一笔勾销,实际上很多地方已经提前收取了这些赋税,地方上并没有上报这种情况,而是上下其手,被这些旧官员中饱私囊了。

    黄浩越想脸色就越阴沉,恨恨地说道:“这种欺上瞒下的事决不能在我朝发生,十三叔,我虽然不想大开杀戒,但有些坏毛病从一开始必须刹住这股歪风,否则祸患无穷。对了!这三司是管国家财政的,都知道跑来求朕蠲免欠税;二府是主持德政的,反倒要朕去督索!明明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一个个想明哲保身,不敢承担责任。这些渤海国的旧官僚如此这般,我们自己的近臣亦是如此,天下还怎么太平得了!你这位中书门下平章事要把担子挑起来,不管任何人,该处置的就处置。哪怕是我们的老兄弟。一视同仁。”

    听了这话,黄存已经明白,黄浩心里早就有了决断。建国以后,这位皇帝陛下从禁止夯市,到优待渤海国官员,再到如今要蠲免欠税,整饬吏治,一环套一环,手段层出不穷。看来建立辽国的太平盛世有盼头了。

    黄存深深一拜,由衷地赞道:“陛下用心如此,天下如何会不太平!”

    建国以后,黄浩与民共享太平的基调也日趋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场悄无声息却又翻天覆地的改革,已经提上了日程。

    建昌二年,正旦刚过,东北又迎来了一次降雪。翻滚的浓云,犹如万匹脱缰烈马,在天地间奔驰。有的昂首长嘶,有的俯首前冲,有的振鬃摆尾,有的踏风扬蹄。尾一扫,扬起漫天大雪;蹄一动,踏破万朵银花。

    长夜漫漫,黄浩却无心睡眠。迎着鹅毛飞絮,他独自在御花园里漫步。大辽国萧墙之内,暂无大乱。卧榻之主终于得暇,然环视榻侧,酣睡者依旧。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依然未有改观。此刻,黄浩心里在思索着一个问题——大辽国军队的战略方向。

    是“先北”还是“先南”?

    ——————

    时间过得飞快,喘息之间,年轻的大辽迈入第二个年头。新旧官员经过半年多的磨合,大辽国的朝政也渐渐的进入了正轨有序的运转起来。一则消息在中原读书人中间传开,新鲜出炉的大辽国即将在建昌三年,也就是明年开科取士。

    大唐的乾宁二年,北地突然冒出了一个辽国,黄巢的余孽黄浩竟敢公然称帝,跟大唐皇帝平起平坐,这让昭宗如何能忍?于是,他向天下的各个节度使下旨,命令他们讨伐辽国。可惜的是,没有人理会他的旨意。这一回,昭宗总算是明白了“刀枪里出政权”这个硬道理。于是乎,昭宗欲令宗室子弟掌管禁兵。

    三月,昭宗以京师城郊多盗,欲令宗室诸王将禁兵巡警,又欲使宗王为四方之使抚慰藩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南北司用事宦官宰臣皆恐其不利于己,不断上章论谏。昭宗不得已,四月,下诏悉罢除之。好吧!这位皇帝依旧是个光杆司令。

    就在黄浩登基称帝的这一年,杨行密派遣田頵等部将四处出击,攻取了淮河以南、长江以东的大批州县,淮南之地从此全部落入其手。昇州刺史冯弘铎以举州来附。在全取淮南的同时,杨行密以援助威胜军节度使董昌为名,向苏南地区挺进,与镇海节度使钱镠开始交兵。大约此时,杨行密被朝廷授予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弘农郡王,这一年,杨行密四十三岁。

    这一年,除了黄浩这位辽国皇帝,中原也有一位军阀也过了一把皇帝的瘾。董昌称帝了!这位董昌何许人也?董昌是杭州临安人,最初以土团军起家,以军功迁石境镇将,后拥兵驱逐刺史路审中,自领州事,被镇海节度使周宝表为杭州刺史。随后,他派麾下大将钱镠击败刘汉宏,夺取浙东诸州,被朝廷任命为义胜军节度使,因其贡献颇勤,累拜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爵陇西郡王。后来,董昌因向朝廷求封越王不得,竟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大越罗平国,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