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章 八十年代的集市 (第1/2页)
“赵家堡”并不是城堡,而是丰城非常有名的集市,刘啸前世就知道这里,二十年后,“赵家堡”名字还在,不过成了一栋农贸大厦,一楼菜市场,二楼日用百货。 但那时丰城大型菜市场有数家,“赵家堡”只是其中一个,远没有现在这么火。 其实所谓的“赵家堡”就是一片开阔的场地,大约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新中国没有成立时菜农们就自发在这里进行交易,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集市。 新中国成立,丰城随之建市,“赵家堡”集市也被保留下来,其规模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农历初一和十五,周边的农民都会赶着马车来到这里买卖。 二十年前,集市受到冲击,正常买卖变成了违法行为。 直到十年前,改革开放开始,市场经济又逐渐恢复。 在华国的八十年代,市场经济还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人们觉得这种经济形式来自西方,实际上,华国的民间,特别是农村早就存在市场经济了,这种集市就是典型的事例。 农民们把自家耕种多余的蔬菜拿到市场贩卖,对方可以用货币来购买,也可以用对方需要的物品进行兑换,大家各有所需,完全遵循着市场规律,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雏形。 现在“赵家堡”市场已经逐渐恢复,刘啸隔着老远就听到嘈杂的喧闹声,期间还夹杂着马和驴的嘶鸣声,好不热闹。 昨天刚下过雨,市场里地面泥泞不堪,不少地方还有大片的积水,可没有人注意这些,什么水坑不水坑,踩的人多了就没坑。 今天恰好是农历十五,赶集的日子,周边十几里内的农民老早就赶着马车来到赵家堡。 市场里有一些政府配置的铁制蓝色柜台,来的早的农户就占据一个柜台,不过菜农们的数量远比柜台要多,后来的菜农就自己找位置,马车驴车随便一停就地便吆喝起来。 刘啸跟着父亲走进菜市场,身旁的菜农们大声的吆喝。 “甜小葱,甜小葱,蘸酱吃正好了。” “西红柿,西红柿,一毛五一斤了!” “刚杀的猪血肠了,一块三毛五一斤了。” 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让这个简陋到极致的露天农贸市场充满了烟火气息。 刘啸就喜欢人间的烟火气,喜欢人们为了生活努力工作的样子,自己不也是这样的人吗? 刘向学在菜市场里穿梭,很快来到一辆驴车跟前。 一个看上去五十多岁的老汉站在驴车前抽着旱烟,车上放着自家种的蔬菜,还有一个大水桶,水桶里有三条鲤鱼,每一条都有三四斤的样子。 “老哥儿,鱼怎么卖?” 刘向学问道。 “四毛二一斤,三条都买了,就三毛五。” 对方回答。 刘向学看了看水桶里的鱼。 “这一条得有三四斤吧?” 对方回答:“差不多,这鱼新抓上来还不到一小时,新鲜着呢。” “抓上来的?从哪抓的?兰河里?” 刘向学又问道。 对方接着回答。 “昨天下大雨,河沟子都满了,这鱼也跑出来了,随便抓呗。” 刘向学挠了挠头。 “是在河沟里抓到呀!那我买两条,你再便宜一点,反正都是白来的。” 刘向学开始砍价。 对方当然不同意。 “什么白来的呀?我可是和我家二小子下河捞的,弄了一身泥,些都冲跑了一只,这鞋不是钱呀? 你要买两条,我三毛五就卖了,再低就不卖。” 刘向学想了想点头,指着水桶里的两条鱼。。 “好吧,那你幺一下这两条。” “好!” 对方抽出一杆秤,抓起一条鱼扔到秤上,鱼活蹦乱跳不好控制,他对着鱼头又来了两巴掌。 “这条是………三斤一两,高高的!” 老汉用一根麻绳在鱼鳃里穿了过去,然后又拎出第二条。 “这条是………二斤三两,一共是………五斤四两,一斤是三毛五,是…………!” 老汉拿出个算盘,慢悠悠的开始算起来。 刘啸在一旁说话了:一共是一块八毛九。 老汉撇了刘啸一眼道:你咋知道一块八毛九? “算得呗。” “算得?你还比算盘算得快?我可不信。” 老汉扒拉着算盘,这速度真是让人着急。 足足半分钟后,结果出来了。 “哎呀,还真是一块八毛九,大兄弟,你这娃娃挺厉害呀。” 刘向学哈哈笑道。 “我儿子当然厉害了,今天才八岁,明年就能考大学了。” 老汉听了也哈哈大笑。 “你吹牛去吧,我家大小子十八岁都没考大学,你娃娃八岁考大学?牛都让你吹上天了。” 刘向学甩给对方一个鄙视的目光。 “连市教委的领导都说我儿子是天才,整个丰城都找不出第二个来,这人跟人是不能比的,算了,跟你说也不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