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二章 知己知彼 (第2/2页)
会议室有人把表格拿了出来,林登万仔细查看。 抗俄第一军一共六万人。 两个八千人的步兵师,除了步枪机枪齐备以外,还带有两个八炮炮兵排。一师不过刚好十六门火炮,这种武器装备在关内还能称雄。在俄国人面前自然不够看的。 炮兵装备清一色的辽造77毫米口径野战炮。 最大射程为11600米。 剩下分为6个混成旅,满编六千人。编制是骑兵步兵混编。主要部分是步兵,编制了少量骑兵部队。 火炮编制各不相同,第一旅到第四旅部队装备的是日本制造的41式75毫米山炮,第五,六旅装备为俄国制造的M1902,76.2毫米口径师属野战炮 41式山炮实用射程6300米,最大射程7100米。重量5400KG 俄国M1902火炮实用射程8530米。重量890KG 此外还有三个独立炮兵营。 一个重型炮兵营装备12门三八式150毫米重炮。火炮重达2090KG,最大射程5890米。 这样的炮营东北军一共也只有两个,一个在这里,另一个炮营在松花江前线。 另两个炮兵营装备的也是12门辽造14年式火炮 这些火炮,光听名字就知道年纪多大了。 辽造十四年火炮是仿造的奥匈帝国一战火炮,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早在十一年前就结束了。 日本的41式山炮命名是用的明治41年命名,也就是说这门炮定型生产是在1908年。 三八式野炮,日本明治三十八年也就是1905年定型生产。 俄造M1902是1902年定型开始生产的,都不是苏联早期的武器,是沙俄时期生产的。 这些火炮大都是在日俄战争后,老帅在日俄之间左右逢源。两边都给军事援助,慢慢攒下来的。 置于辽造14年式,虽然嘴上说是东北自主生产的火炮。其实零部件都是从外国进口。不过在东北进行组装罢了。 或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早期这些炮还能发挥一些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就已经落伍了。 放到列强国家,这些炮不是进博物馆,就是回炉炼钢了。 哪怕列强中现在最虚弱的苏联,也将M1902改造成了M1902/10。射程增加了两千米有余。 . 林登万看了编制表也不急。事在人为,劣势越大,越是能显示出指战员的指挥能力。 何况自己这边武器虽然劣势,但是人数占优。等从绥芬河把援军调过来,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第一二旅乘火车前往满洲里方向。在赫尔洪得车站下车,下车后立即展开部队向满洲里方向推进。同时摧毁铁路枕木” 赫尔洪得车站就是抵抗俄军的第一条防线! 第一第二旅所做的就是在俄军到达第一条防线之前,尽力迟缓俄军的进攻速度。 “遇见俄军部队后必须保持接触,最好能击溃其先头部队。见到俄军后方部队后方可撤退。” “是!”几名高级军官接了命令,马上离开会议室,准备点拨部队,立即开拔。 “第三旅,第四旅,仍然乘车前往赫尔洪德。到站后立即下车,就地准备挖掘战壕,准备防御。” “是!”几名高级军官接了命令,马上离开会议室,准备点拨部队,立即开拔。 “第五第六旅,第一,第二独立炮兵营前往完工镇进行防御。” 第二条防线,便是完工镇。 “第一第二步兵师出海拉尔,前往乌固诺尔车站准备防御阵地。” 第三条防线,便是乌固诺尔车站。 “是!” “150重炮营,调两门炮虽第一第二旅执行任务。俄国人有装甲列车,非150重炮不可。剩下的,留在海拉尔。” “是” 经过简单的部署后,林登万揉了揉眼睛。 现在部队前出也只是缓兵之计的第二步。主要是为了延缓俄军推进的步伐。 抗俄第二军四万人还在路上。能拖的话,自然是拖得越久越好。 最好等抗俄第二军援军到来为止。 (战局示意图下午补上) 现在沿着铁路有三道防线。 第一二旅前出进攻,同时破坏铁路。 第三四旅守第一道防线,随时准备接应第一第二旅。 第四第五旅准备第二道防线。 两个步兵师准备第三道防线,所有防御位置,都在海拉尔以外。 最终如果千面三道防线全部失手,那么海拉尔前就是最后的战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