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_437.大炮的第一炮(新的一周求票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37.大炮的第一炮(新的一周求票哈) (第2/4页)

    徐横说道:“我说的是真的,明天我要跟小燕约着去县图书馆……”

    “你说这不是巧了吗?我也得去!”王忆一拍船舵哈哈大笑,“我要去图书馆借一本县里各公社和村庄的详细地图,给其他生产队打井用。”

    他确实要去一趟图书馆。

    去借一本地图回来复印。

    顺便看看徐横和霍晓燕的第一次约会。

    他们回到天涯岛的时候天色还不算晚,一片墨黑嵌碧穹,惊涛骇浪卷峥嵘。

    今晚天象不好,看起来明天有雨。

    生产队里不少人家在门口忙活着收拾鱼鲞虾米,看见王忆回来便纷纷往他怀里塞品质上好的鱼鲞。

    王忆一路走回去,光鱼鲞就拎了四五十斤,而他身后的徐横和孙征南拎的更多。

    这么多鱼鲞到手,第二天那没的说,就用鱼鲞做午餐。

    学生们家里不缺鱼鲞,他们到了冬天吃的最多的便是鱼鲞,可学校大灶上的鱼鲞格外好吃:

    很简单的做法,上锅用油蒸!

    这个油是调和油,用猪油和花生油调和过,配上鱼鲞撒上葱丝姜片,蒸出来的鱼鲞油光发亮,盘子里往往有一层的油卤。

    很馋人。

    漏勺选来蒸的鱼鲞都是咸晒鱼鲞,这种鱼鲞晒的过程中抹了盐巴或者有些是先用咸水煮熟再蒸,所以比较咸,是专门的下饭菜。

    咸晒鱼鲞放入油盘子里使劲蒸,晒干的鱼rou蒸的松软了,里面的盐分被蒸到了油水中。

    如此一来鱼鲞本身不太咸了,倒是下面的油水带咸滋味。

    同时大灶上的锅子全蒸了饼,前后蒸了两锅,毕竟冬天到了,天气冷了人更能吃了,加上学校的学生也多了,三口锅十来个蒸笼不够用了。

    王忆准备再加上两层蒸笼,同时他也在大灶里开了三台火炉,准备再弄一批小蒸笼来查漏补缺。

    这些他懒得去市里买,直接回了一趟22年给邱大年发了信息,让他买笼屉送入仓库中去,同时他也给仓库里放了一批鱼鲞和海米,都是质量上佳的优质产品,可以在饭店做硬菜。

    正好今天还要去县里,于是他准备到时候从县里带回来,就说在县里买的。

    学生们一人一块厚厚的白面大饼配上一碗鱼鲞。

    鱼鲞切碎做了拼盘,里面舀了一勺子油水,看起来这鱼鲞就像是泡在半碗油里。

    这家伙确实味道很好。

    很香。

    用厚厚的大饼蘸上油水一下子把饼给滋润的油乎乎,塞进嘴里味道很简单很实在:

    喷香!

    要是这时候再往嘴里塞一块鱼鲞。

    那滋味就便有所大变了:

    鲜美!

    教师们在办公室吃饭,都是大饼配鱼鲞,吃的赞不绝口:“新鲜鱼鲞味道不一样,好吃!”

    王忆看到王向红趴在办公桌上写写画画,便给他也送过去一碗鱼鲞和大饼。

    老队长立马冲他摆手。

    王忆说道:“哎呀,队长,吃吧、吃吧,以后我准备咱队里正式建楼房的时候还要建一个食堂,到时候跟学生的大灶合并到一起,把三组长叫回来,与漏勺共同负责这个食堂。”

    “到时候咱们社员不用自己做饭了,他们只要一心为集体劳动即可,吃饭就来食堂吃,免费!”

    王向红一听本能的觉得不行:“重走公社化大食堂的道路?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气死帝修反,幸福万万年?”

    “不行,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嘛!”

    王忆说道:“队长,今时不同往日,以往为什么这个大食堂开不起来?主要原因就是……”

    “就是社员们太能吃了,开大食堂免费吃饭,大家伙抱着不吃白不吃的心态,那是拼命地吃,金山银山也能吃垮。”王向红摇头说道。

    他还反问祝真学:“祝老师,你肯定是吃过大食堂的对吧?当时县里都折腾不起来,对不对?”

    祝真学放下手里的大饼和筷子,点燃一支烟陷入回忆中:“58年的事吧?这事我记得很清楚。”

    “那时候县里搞人民公社,然后各家大队普遍办起了食堂,我还因为有文化,而被县里邀请为大食堂筹办专项委员会的委员呢。”

    “常务委员。”祝晚安补充一句,“以前我小时候,我爸可没少跟我说这些事。”

    祝真学乐呵呵的说道:“虽然说最终这办成了荒唐事,但当时办的是真热闹。”

    黄有功抬起头说道:“这事我有印象,嘿嘿,我还去县里吃过呢,县里第一食堂是用的当时的海军礼堂,对不对?”

    祝真学点点头:“对,部队支持咱们工作,贡献出了海军礼堂作为新食堂,当时全县机关干部、各大队领导干部都在里面开过誓师大会。”

    “当时我们委员会讨论了怎么指导各大队征用适合办食堂的民房,怎么调集桌椅板凳,怎么录用合适的食堂炊事人员,怎么供应粮食等等,然后从全公社到全县推广正式开办大食堂。”

    黄有功嘿嘿笑道:“咱县里弄的挺好的,吃饭不要钱,我记得一开始吃的格外好,供应米饭、供应菜肴,当时我大哥在县里修路,领着我去吃过一顿饭。”

    “菜是张网捕捞上来的红虾,烤熟了一碗一碗的端上桌子,还有一大桶一大桶的米饭,谁来了就自己拿着吃。”

    祝真学说道:“对,其实当时的菜肴主要是海货,县里和各公社也考虑到了资金问题,没有那么多钱去市里呀内地呀采购蔬菜和副食品。”

    “就把海货一担一担的往食堂里挑,当天捕捞到什么老百姓吃什么。”

    “即使这样也办不下去,当时咱们讲究全国同志一家人,谁来了进食堂都能吃。”

    “这样吃不了两三个月县里财政支持不住了,改成只供应米饭。”

    “慢慢的困难年代来了,各大食堂强调出饭率,炊事人员怕亏损,让社员吃的总是感到不足量、吃不饱,这样最后就办不下去了。”

    王向红抽了口烟说道:“就是这么回事,办不下去啊!”

    “大家伙吃自家饭的时候还克制,吃个差不离就行了,这吃起公家饭来那真是,跟养猪一样,当时老百姓还有个口号——”

    “只要撑不死、就往死里撑!”

    教师们纷纷笑了起来。

    他们很理解这点,因为他们也是从饿肚子的日子一路走过来的。

    王忆说道:“队长你们说的我都懂,可现在跟以前不一样呀。”

    “以前那是物资匮乏,所以办不下去,现在咱们社队企业那么多买卖,一天进账多少你清楚,只是供应社员们吃个饭,还怕被吃垮了?”

    说着他问祝真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