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九章:朕必灭之 (第3/3页)
后,勃然大怒,认为安南国伪王如此欺骗他,显然是不把他这位大明王朝第二任天子放在眼里。 今日礼部尚书郑沂所奏,本就是朱棣所知之事,不过是在朝堂上走个流程,将此事公之于众,并议定对策。 “郑沂听旨,着礼部派人出使安南,责问伪王胡氏,要他必须对此事,给朕一个说法!” 朱棣高声下令道。 郑沂附身拜道:“老臣领旨。” 他见此事已有了决断,便鞠了一躬,躬身退去。 郑沂退回班序之后,户部尚书郁新走了出来。 “陛下,臣户部尚书郁新有本启奏。” 朱棣仍旧抬手道:“郁尚书年岁已高,免跪奏事。” “谢陛下!” 郁新躬身道:“今年朝廷的赋税收入,户部已在昨日完成计算,总收入折合银圆为一千三百二十八万两,其中农赋共计征收两千六百多万石米麦,军屯子粒共计两千一百多万石米麦。” 卫所军士屯田所交纳的租税,叫做“子粒”,也就是“军屯子粒”。 农赋和军屯子粒是目前朝廷赋税最大的两个大头。 郁新汇报完后,又有其他堂部的尚书依次发言,汇报本年度的工作与政绩。 当然,今年是永乐朝的开元之年,众臣所奏之事,大多是好成绩。 “诸卿谁还有本奏?” 见朝堂上又重新安静了下来,朱棣忍不住问道。 “父皇陛下,儿臣有事启奏。” 朱高煦出列,俯身跪下道。 朱棣连忙抬手道:“平身。” “儿臣谢父皇。” 朱高煦起身后,接着道:“启禀父皇,有海外华民施进卿不远万里,从南洋三佛齐国乘船而来,欲求见父皇陛下。” “宣他进来。”朱棣朗声道。 他昨天已经得到朱高煦私下汇报,知晓了施进卿此次入京的缘由。 朱棣故意在今日早朝召见施进卿,就是想用施进卿的遭遇,告诉满朝文武,大明出海巡洋的国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礼官高唱传话道:“宣施进卿进殿!” “草民施进卿,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施进卿浑身颤抖的走入殿门之中,噗通跪下,叩首高呼道。 “平身罢。”朱棣挥手道。 “谢陛下。”施进卿恭声道。 “施进卿,你虽身在海外,但也是华夏子孙。朕想让你给众臣工们说一下,在南洋各国及海外岛屿之上,华民和客商生计如何,可有温饱?” 朱棣接着说道。 “陛下,我海外华商华民,久居异邦,远离故土,犹如在大海之上漂泊的一叶孤舟,不仅要忍受外族人的盘剥,还要躲避海盗的追杀,命都不保,何谈生计?” 施进卿也是聪明人,所回答的内容正是朱棣与朱高煦想听到的。 “此话怎讲?”朱棣故作惊讶道。 施进卿便将他祖辈移民海外,以及梁道明是如何带领他们这些定居在旧港的华民,抵抗满者伯夷国入侵的惨烈之事,添油加醋的在朝堂之上说了出来。 一众朝臣听了他这番历经磨难的遭遇,都生出了一丝别样的感触。 “陛下,我海外华民虽与大明远隔重洋,但是心却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故土。老人们死后,他们一定会交待后辈们念着大明老家。” 施进卿忽然跪下,痛哭流涕道:“陛下,我们也都是华夏的子孙,皇恩浩荡,泽被天下。可是我们有苦又能向谁述?我们太感到无依无靠!难道我们是大明的弃儿吗?陛下!” 不少朝臣听了施进卿悲伤之语,竟然忍不住落下了被触动的眼泪。 “陛下,海疆不靖,国不能安。我海外黎民,虽漂泊异乡,亦是我中华血脉。大明乃天朝上国,岂能受外族人的屈辱?” 兵部侍郎齐泰出列道。 施进卿听的激动不已,泪流满面。 就在朱棣准备开口宽慰施进卿几句之时,大理寺卿吕震忽然出列,恭声道:“陛下,太祖高皇帝在位时期,出海之民一是罪臣,二是逃民,三为jianian商。” “罪臣与逃民早已悖典忘祖,大逆不道。出海jianian商亦是为了小利而抗太祖禁海之令。微臣认为,施进卿当判凌迟之罪。” 大理寺卿吕震此话一出,众臣一片哗然。 施进卿被吓得脸色大变,寒冬腊月的,他被吓得背上连冷汗都冒出来了。 朱高煦当即出声反驳道:“如今并不存在禁海之令,吕卿勿以旧时禁令,治我永乐朝民。” 大理寺卿吕震被怼的哑口无言,面露尴尬之色,躬身退了下去。 “海外华民与大明国民同宗同祖,弃之不顾,何谈天朝国威?大明海域同样是朕的国土,岂能让外族海寇横行作乱?” 朱棣豁然起身,扫视群臣,高声质问道。 施进卿的心情仿佛过山车一样,刚才怕的要死,现在听了朱棣所言,觉得他被凌迟的可能性消失了。 “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杀我臣民者,哪怕追到天涯海角,也要将其斩首示众!满者伯夷国,朕必灭之!” 朱棣杀气腾腾的说道。 “吾皇圣明!”施进卿再次拜道。 PS:求推荐票、月票、章节打卡、评论、同人各种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