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三章:郑和来信 (第2/2页)
眼眶中有泪水打转,带着一丝愧疚说道。 “父皇言重了。”朱高煦连忙回应道。 昨日朱高煦在巡视墨巧司的时候,忽然晕倒,这可把朱棣、徐皇后等人吓坏了。 太医院院使戴思恭亲自出马,为朱高煦诊脉后,对朱棣、徐皇后说朱高煦是劳累过度引发的,修养一阵就好。 朱棣不放心,以商议事情的名义,派人把道衍和尚请到宫里,悄悄地让道衍和尚在这文华殿偏殿给朱高煦把脉。 “有劳大师。” 朱高煦起身向道衍和尚躬身一礼道。 这两年多的辛苦付出,对他而言是非常值得的。 大明的基础建设、科举革新在稳步推进,假以时日,必能给大明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 至于提高大明的医疗水平,有惠民医馆在积攒力量,如今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而科技的进步,则有墨巧司在打头阵,千里镜、杜仲胶胎、水银镜、脚踏式高效纺织机、机械钟表等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轻工业产物,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此外,这两年多以来,朱棣还在他的影响下,不仅完善了工商税,更实现了一条鞭法、永不加赋及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 由于军制改革与推行官吏一体化还不到时候,因此这两个方面他没有主动去向朱棣提及。 “陛下,好消息,郑和来信了。” 就在父子俩陪着道衍和尚喝茶的时候,宦官李兴弓着腰,疾步来到殿内,恭声禀告道。 “信是何时所发?”朱棣问道。 李兴答道:“五月十六。” “看样子,郑和不日即可回航。”朱棣面露喜色道:“快念。” “是。”李兴躬身道。 “臣郑和于天元号海船望北而叩,恭祈陛下万安。” “微臣所率船队,已抵达旧港,一路之上,巡访各国,所到之处,皆称颂吾皇伟业,心向大明,并期盼与我大明通商。臣随船带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物,更是大受追捧。” “臣恭请陛下,再备我中华灵器妙物,四个月之内运抵旧港,以供我海外交友贸易之需。臣身在异乡,深感吾皇巡洋决策之英明,臣以为欲使国家富强,万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四海平则万事兴。” “财富取之于海?” 朱棣细细品味着郑和的这句话,低声问道。 “好啊!”道衍和尚抚须笑道:“贫僧这辈子做成了两件最有价值的事,辅佐了一个盖世圣君,教出了一个绝世良才。” 朱棣点头道:“郑和确实有些见地。” 道衍和尚斟酌片刻,朗声说道:“贫僧要建言陛下,将郑和的奏本以邸报传知天下,大力宣扬万里巡洋之功,友善邻邦之利,借此声势排除非议,振兴国力,以备货出海为名,带动各种商业繁荣,以慰臣工之期望,安抚百姓之人心。” “不错,朕正有此意!” 朱棣目露精光道。 他顿了顿,望向退到殿门口的李兴,道:“李兴?” “奴婢在。”李兴躬身疾步而入,作揖道。 朱棣吩咐道:“李兴,速去传旨通政司,把郑和来信明发邸报,再让通政司加急印制一期特刊,把郑和来信内容,一字不差的附上!记住,要用头版头条!” “奴婢遵旨。” 李兴急忙领旨,然后躬身退了下去。 朱棣又望向殿门外,高声道:“昌盛可在?” “奴婢在。” 侍立在殿外的昌盛立即躬身疾步而入,作揖行礼道。 朱棣下令道:“传朕口谕,着户部今日当值的众臣工来文华殿议事。” “奴婢领旨。”昌盛恭声领旨,随后退了下去。 “陛下,贫僧还有事,就不叨扰了。” 道衍和尚起身拱手作揖道。 朱高煦连忙对朱棣说道:“爹,孩儿送大师出宫。” “也好。”朱棣刚想喊人抬轿子把道衍送回天界寺,此时听了朱高煦所言,立即点头道。 片刻后,朱高煦与道衍和尚出了文华殿。 不多时,两人过了金水桥,穿过午门后,来到了宫门外那辆永乐三年最新款的减震四轮马车前。 这辆四轮马车的车胎,乃是用硫化后的杜仲胶制作而成,耐磨性高,抗压能力强,再配合最新的弹簧减震器,便成为年老高官的首选。 道衍和尚人老成精,自然看得出朱高煦特意送他是有意为之,所以在上车之前,他一把抓住了朱高煦的袖子。 “大师?”朱高煦故作惊讶道。 道衍和尚道:“殿下有话不妨直说。” 朱高煦环顾左右,见四周并无人靠近,且不远处的车夫正是韦贤,一众护卫也都是东宫近卫。 于是,他压低声音道:“大师,我的身体确定无碍么?” “出家人不打诳语,何况这种事关乎天家。殿下放宽心,你确实是劳累过度引发的眩晕,脉象并无其他异常。” 道衍和尚抚须道:“太医院戴院使为人正直,本就不会诓骗殿下,殿下多虑了。” “有劳大师了。” 朱高煦拱手致谢,然后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示意道衍和尚上车。 他略懂医术,对自身的情况有所了解,之所以如此谨慎,乃是穿越者怕死的本性在作祟。 得到道衍和尚的肯定答复之后,朱高煦暗暗松了一口气,决定接下来一段时间好好休息,多陪一陪老婆孩子。 两刻钟之后。 “郑和的话,你们都听到了吧?” 文华殿之中,朱棣端坐龙椅之上,隔着御桌,询问殿内站着与坐着的一众户部臣工。 “臣等听到了。” 以郁新为首的户部官员齐声道。 “好!”朱棣点头道:“太子、郁新?” “儿臣在!” 朱高煦、郁新起身之后,走到殿中央,躬身齐声道。 “命你二人会同六部,督率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江西、胡广布政司,及松江、苏州、杭州三府衙门,再造海船八十八艘,并备齐郑和要求增加的各种货物。” 朱棣朗声吩咐道。 “陛下——” 郁新苦着一张老脸,近乎哀求道。 朱棣打断道:“四个月内运抵旧港,不得有误。” “陛下,现在国库空虚,存银不及一百万两。陛下既要造船,又要采购各种物资,没有银两断难完成。” 郁新不得不硬着头皮恭声禀道。 朱棣板着脸道:“朕只要结果,银子的事,你们去想办法。” “陛下,微臣——” 郁新还想再说,却被朱棣的一声疑问打断。 “太子?” 朱高煦立即躬身道:“儿臣遵旨!” 朱棣环视众人道:“朕再说一遍,为郑和船队所备物资,必须在四个月内运抵旧港。” PS:卑微作者求推荐票、月票!章节说打卡!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