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四章:此乃地球仪 (第1/2页)
,重生朱棣之子 数日后。 武英殿。 “卑职蒋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锦衣卫指挥使蒋躬身入殿,作揖行礼道。 “平身,最近赵王都在做什么?” 朱棣放下手中的奏本,抬头看向殿中躬着腰的蒋,朗声问道。 “禀陛下,太子殿下责令赵王禁足后,赵王先是闹了几次,嚷嚷着要见陛下与皇后娘娘,之后见看守的卫士无动于衷,也就不再嚷嚷。这几日赵王殿下除了饮酒作乐,就是舞刀弄枪,不曾与人互通消息。” 蒋恭声禀告道。 朱棣面无表情的“嗯”了一声,表示在听。 待蒋说完之后,他接着问道:“可查出倭人织田次郎的踪迹极其背后势力?有无海外倭寇的影子?” “禀陛下,卑职这些天广派探子,一边寻访京城之内曾见过织田次郎的目击者,一边在泉州沿海城镇查访与织田次郎有过接触的人,总算查到了一点蛛丝马迹。” 蒋思考着言辞,缓缓说道:“陛下猜测的不错,倭寇野心勃勃,试图招兵买马,攻占琉球,而织田次郎就是海上众多倭寇势力之中的一股,眼下此人已退守海外岛屿,不知踪迹。” 朱棣沉声道:“蒋听令。” “卑职在。”蒋俯首道。 朱棣吩咐道:“派人密切关注倭寇在大明东南沿海的动向,若有异动,立即警示沿海各卫。” “遵命!”蒋抱拳道。 就在这时,朱棣忽然想起一件事,接着问道:“太子曾建议朕下一道诏命:‘凡我大明臣民,活捉一名倭寇并押送官府者,赏银圆十两;凡杀死一名倭寇者,赏银圆一两。’蒋,你觉得这个捉寇令实施起来会如何?” “陛下有所问,卑职不敢不答。正所谓‘死无对证’,若杀死一名倭寇,可得赏银一两,那么万一有人杀良请赏,又该如何甄别?” 蒋恭声作答道。 朱棣道:“对于你这个担忧,太子另有建议。太子希望朕在锦衣卫之下新置一司,名曰捉寇司,专门负责刺探与缉拿私自进入我大明境内的包括倭寇、海盗、西夷、南夷等海外番人。你觉得,太子的这个提议如何?” 捉寇司的设立,等于是对锦衣卫的职权进行了一次扩充。 蒋略作思考之后,便抱拳拱手道:“陛下,卑职认为可行。” 朱棣高声道:“蒋听旨!” 蒋跪地俯首道:“卑职在。” “传朕谕旨,即日起,在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下置捉寇司衙门,位同镇抚司,命锦衣卫指挥佥事赛哈智兼领捉寇司事务。” 朱棣朗声下令道。 蒋拜道:“臣领旨。” “下去罢。”朱棣挥手道。 “卑职告退。” 蒋躬身退了下去。 随后,已在殿门外等候多时的郑和,躬身进入了殿中。 “微臣郑和,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免礼,赐座。” “谢陛下。”郑和躬身道。 朱棣望着郑和,抚须笑道:“郑和,自从你提督五城兵马司之后,这京城内的治安与民风,为之一新啊!” “陛下过誉了,若无太子殿下力荐与指点,臣也不知该如何管理五城兵马司。如今经过数月治理,京城能刮起一股新风气,秦淮河畔又新开了数十家宣扬忠孝仁义的大戏院,太子殿下该居首功。” 郑和是一个识时务,有大局观的人,他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果然,朱棣闻言之后,仰头“哈哈哈”笑了三声,接着伸手遥遥指点了一下郑和道:“高煦就是看中了你这种居功不自傲、识大体的秉性, 才力荐你提督五城兵马司。” “陛下与太子对臣有知遇之恩,臣此生心愿,便是恪尽职守,忠心王事,以报陛下与太子殿下之大恩!” 郑和当即起身,深深鞠躬道。 “好了,好了。坐下,坐下。” 朱棣十分满意郑和的表现,抬手虚按道。 待郑和坐下后,他接着道:“郑和,朕此次召你来,其实是要与你商议朝廷第二次出海巡洋之事。” “请陛下示下。”郑和恭声道。 朱棣道:“近几日,天象演示室成为了七日贸易市场之后,仅次于百兽园的热闹之地,演示室内轮番演示日月之食的天象,让京城百姓大开眼界。设置天象演示室一事,成就了我大明史无前例的教化黎庶之举。” “过去,不明真相的人往往把天象与神异之事扯到一起,试图通过解读天象之义来cao作人心,擅弄权力,实在是可恶至极。如今天象演示室,彻底打破了那些人的幻想。” “可即便如此,总有人认为梅博士做的天象演示仪不对,他们固执的认为大地不该是个球。” 朱棣说到这里,望着郑和道:“郑和,朕打算这第二次出海巡洋,再给你加一个任务,那便是率领船队一直向西!若我等脚下踩着的大地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球体,那么你率领的船队一直向西之后,最终会绕一圈,从东洋返回大明!” “陛下,若大地果真是一个巨球,那臣率领船队绕巨球航行一圈,岂不是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率领船队完成绕大地航行一圈的人?此功劳太大,臣不敢奉命。” 郑和听了朱棣的打算,首先想到的不是在环球航行途中遇到的困难,而是他若完成了环球航行之伟大壮举,会引发很多问题。 一方面,完成此壮举会极大的增加他的名望,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此等名望对一个宦官来说,太大了,大到了史无前例,他怕经受不住。 另一方面,完成此壮举乃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功,届时朱棣该如何封赏他? 若他不是宦官,封个侯爵倒也合情合理,实至名归。 可他终究是个宦官! 太祖皇帝可是树立铁牌规定宦官不得干政,若朱棣论功封他为侯,此例一开,将会对后世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若长远来看利大于弊倒也罢了,反之若引发祸乱,那朱棣与他就成了祸害大明王朝的千古罪人! “郑和,此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朕不交给你,还能交给谁?” 朱棣自然明白郑和的顾虑在何处,可他确实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做这件事,而郑和是他看着长大的,郑和对他的忠心,那是无须怀疑的,因此他不打算瞒着郑和,反而直言相告。 “陛下,臣不是担心自身安危,而是臣不能让陛下在将来难做。” 郑和抱拳道:“请陛下明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