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九章:诸藩国王培养计划(下) (第2/2页)
划在天竺与海外西洲分封很多王国。 他很清楚,待他百年之后,这些王国很可能会相互攻伐。 但在此之前,那些诸侯国要先发展自身国力,否则在本国都没有稳定的情况下,根本无力再去侵占别国的领土。 何况,朝廷出台的《宗藩条例》,在律法上约束着这些诸侯国。 朱高煦估计,起码得三、四百年之后,才会在天竺或海外西洲出现一个强大到威胁大明朝廷统治地位的庞大国家。 而在那个超级大国出现之前,海外诸藩国叛乱,不过是地方叛乱罢了,根本就无法动摇朝廷的统治。 可数百年后,朝廷的实力又会强大到何种地步? 不过,朱高煦与朱棣的谋划,此时却不能对解缙及殿内众人明说。 他沉默许久之后,对解缙说道:“就算将来海外诸藩国会脱离朝廷的掌控,得需要多少年的发展?三百年还是四百年?东周列国发展了多少年才威胁到周王国的统治?” 解缙沉默不语。 “而朝廷如今的实力与当年的周王国相比,又强了多少倍?所以,你这个反对理由虽然有道理,但却不切实际,因为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朱高煦接着道:“更何况,改封出去建国的藩王都是太祖的子孙。即便将来有藩国做大,父皇陛下都不在意,诸卿又何必杞人忧天?” 直到此时,方孝孺、解缙、黄淮与在场众臣终于明白了朱高煦的意思。 皇帝老子都不怕,他们这些做臣子的,还有什么好怕的? 若真有那一天,也都是几百年以后的事了,cao那个闲心干啥? 而他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把规矩定好,让诸王就藩之后不要作恶,埋头安心发展。 “诸卿谁还有异议?” 朱高煦环视殿内三十多人问道。 众臣皆沉默。 方孝孺欲言又止。 朱高煦见状,目光落在方孝孺脸上,缓声道:“先生有什么话都可以说。” 方孝孺终于忍不住开口道:“敢问殿下,陛下是打算在将来众建诸侯?” 他问的很含蓄,但意思却很清楚,共有两点。 第一,朱棣是不是要继承明太祖朱元璋改封诸王于海外建国的国策,将来把汉王朱高炽、赵王朱高燧,乃至懿文太子朱标的两个儿子吴郡王朱允熞、会稽王朱允熙也分封到海外去? 第二,朱高煦将来是不是也会继承这个国策,继续分封诸子亲王于海外建国? “先生,孤的话,刚才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众建诸侯,此乃太祖高皇帝的意思。父皇陛下与孤乃太祖子孙,自当继承太祖之志,在海外广建诸侯,这是太祖定下来的祖制,谁敢悖逆?” 朱高煦当然理解方孝孺的意思,因为方孝孺所问的问题,也代表了现场大多数直臣的意见。 故而他才会如此肯定的给与答复,并以“祖制”来给“广建诸侯”加上一道神圣的光环。 “太祖皇帝圣明!陛下圣明!殿下英明!” 方孝孺率先起身,激动的作揖行礼道。 解缙、黄淮等人纷纷起身,像方孝孺那样,作揖行礼道:“太祖皇帝圣明!陛下圣明!殿下英明!” 于是,由朱棣决定传授皇室子弟为君之道而引发的一场小型风波,到此结束。 就在朱高煦于文华殿与方孝孺等人辩论之时。 武英殿之中。 永乐皇帝朱棣正和楚王朱桢,分别坐在一张案几的左右两边,一边喝着茶,一边谈论着事情。 朱棣道:“六弟,自古以来,君王施政总得需要人手去落实,而受限于地理道路的不便,注定了为君者必须依赖他人来治理国家。” 朱桢道:“四哥的意思是说,国君总得借他人之手,来施展国策,治理国家?” “正是此理,而这个‘他人’的选择,说来说去,无非三个,一为皇室宗王,二为勋爵公侯,三为士大夫。” 朱棣缓声道:“历朝历代的皇帝,早就尝试过各种方法,发现依靠士大夫治国,虽有诸多问题,但对稳固君权来说,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可一个国家在建立之初,必须要依靠自己人才能维持国势的稳定。这也是当年父皇分封诸王的根本原因。” 朱桢点头道:“是这个道理。” “不过,到了洪武二十年之后,父皇发现诸王一旦分封出去,各系藩王的子孙后代并不在一起长大。各藩子弟虽然姓朱,可相互之间却没有一点感情,完全就像两家人。这样一来,藩王迟早会生出异心。” 朱棣接着道:“因此,自洪武二十一年开始,父皇陆续将各藩年幼的孩子接到京师来,让孩子们一起在大本堂读书。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熟悉,知道是一家人。所以,从明天起,你的八个孩子,都要到新修大本堂进学。” 截止到目前,楚王朱桢已有九子。 其长子朱孟熜,洪武十四年四月生,洪武三十年封为巴陵王,同年三月薨,享年十七。 次子朱孟炯,生于洪武十五年三月,永乐元年封为永安王。 第三子朱孟烷,乃是楚王朱桢的嫡长子,生于洪武十五年五月,永乐元年封为楚王世子。 第四子朱孟焯,生于洪武十六年七月,永乐元年封寿昌郡王。 第五子朱孟炜,生于洪武十九年三月,永乐元年封崇阳郡王。 第六子朱孟爚,生于洪武二十年正月,永乐元年封通山郡王。 第七子朱孟灿,生于洪武二十一年九月,永乐元年封通城郡王。 第八子朱孟炤,生于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第九子朱孟爟,生于洪武二十七年二月,因为这两个孩子年幼,还未封郡王。 “四哥,我的第八子与第九子皆年幼,怕是没法进学吧?” 朱桢面露尴尬之色道:“尤其是老九,有时候还会尿床。” 朱棣笑道:“无碍,新修大本堂分为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三部,让你家的老八、老九去小学堂进学即可。” “至于十岁以上的孩子,去中学堂进学,十六岁以上的,则去大学堂进学。” 他说到这里,特地加重语气道:“太子希望兼任大本堂的教授,我已经同意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