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50 平定颍川(正常更新,求订阅) (第2/2页)
累是真的累,但看着自己的属性面板,温良感觉再累也值了。 单是经验,这一次获得了五百多万,等级从13级50%,升级到了16级1%。 铁鹰锐士16级到17级,需要六百多万的经验值。 主要还是黄巾军平均实力太弱了。 贾诩那一把火,烧死了不下三十万黄巾军,但在战场上补刀的时候,温良也看出来了。 烧死的,多是些老人小孩和妇女,壮年被直接烧死的很少,一个平均才三十多点经验,再加上温良也只是获得其中一半,大概五百万。 和贾诩的成果比,温良他们击杀的就是个零头了。 其实除了一开始的时候,汉军的所有人都在努力击杀,到了后来,多数的汉军就不怎么去追杀远处的黄巾贼了,而是在营地里查漏补缺。 都是老兵了,战斗赢了就行了,打黄巾贼这些垃圾兵,赢了不长脸,输了丢人,大家实在是提不起兴趣。 也只有一众领主们,一直热情不减的带着手下追杀黄巾贼。 技能点方面,之前剩下了六百多,这次又获得了两千多点。 收获和上一次大战差不多,主要是上次一直在捡漏,杀的人不多,但质量都比较高。 这一次,质量不高吧,但数量弥补了质量。 当头领或者将军的黄巾贼,基本上都身强体壮,而且有马。 发现这次输定了,第一批跑的就是他们。 皇甫嵩为了让战报好看一些,也是要求众人尽量多的击杀敌军,所以更没人去追击波才等人。 说起来,杀的都是些老弱病残,起码温良没遇到一个黄巾军的头目或者其它领主。 单次技能点获取就没有一个在8点以上,也没有获得哪怕一个领主之心,这就是证明。 最大的收获,就是积分了。 黄巾贼可是按人头算积分的,给的经验少,积分是不打折扣的。 而且积分的收获,温良也不用和别人分。 369673 这就是温良现在的剩余可用积分。 领主论坛上早就炸了。 除了温良,第二名的秦王也不过两万一千多,之前比温良低一千,还有奔头。 现在这个差距,直接就放弃了争第一的心思。 说起来,温良从城外回来的时候,还被皇甫嵩喊着去了一趟主帅营帐,给温良看了看这次的战报。 给温良看完了,才派亲兵将信送出去。 这种时候,就不能用信鸽了。 送这种大胜的战报,路上又没什么危险,必须要让亲兵去,因为皇帝那边是不会亏待了送大胜战报的士兵的。 而整篇战报里,唯一出现的名字就是温良,这就是贾诩将主要功劳让给皇甫嵩换来的结果。 至于皇甫嵩和朱儁的功劳,作为主将,打了胜仗,还能少了他们两个的功劳吗? 回到营帐的之后,发现贾诩正坐在椅子上等着他。 见温良回来,伸手示意温良坐在对面。 “能解释一下,你最后的举动吗?” 贾诩有些奇怪的问道。 倒不是对温良有什么不满,补刀而已,虽然不太合适,但也算不上什么恶习。 一些老将军,也有亲自补刀的习惯。 但问题是,在贾诩的判断里,温良没有这么做的理由。 所以才出言询问。 “额,我感觉,我在杀他们的时候,对于六甲,有了更深的领悟。” 被贾诩问的一愣,温良也知道自己怪异的举动引起了贾诩的疑惑,抛出了一个贾诩没办法质疑的解释。 因为目前为止,温良知道的,唯一一个贾诩自己都没什么把握的东西,就是‘六甲’。 只有说起六甲,贾诩才会用‘可能’‘应该’这类的词语。 一边说着,温良一边在心里对贾诩道歉,实在是涉及到技能点的存在,不可能和贾诩实话实说。 果然,温良这么一说,贾诩就不说话了,眉头又一次皱了起来。 在遇到温良以前,贾诩自认为是最了解六甲的人,包括他的师父都不如他了解六甲。 但是遇到温良以后,贾诩发现自己对六甲的很多了解,都不那么实用了。 亲手杀人,可以帮助领悟六甲吗? 温良哪知道贾诩在想什么,还在试图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说法。 “真的,结合我之前的知识,我感觉我对六甲的领悟,又深了一些,或许可以试着再进行一次突破。” 现在,温良的六甲等级是三级,升级到四级需要八万的数量度,按照这个增长趋势,四级升五级就是十六万。 总共需要两千三百点技能点。 温良感觉,保险起见,为了彻底的坐实他热衷于亲手杀人是发现这对于他领悟六甲有帮助,有必要将六甲连升两级。 而且升六甲也不亏,一级就加一点智力,再升两级正好15点,找本‘识字’看看,点到3级的话就满足了那本技能的学习要求了。 “不行!先不要进行领悟!第三次突破的时候周围不能有别人!” 哪知道,温良这话一出口,贾诩立马脸色大变,高声制止了温良的想法。 这是温良第一次看到贾诩如此失态。 “第三次突破六甲后,你会获得一项新的能力,记着,这个能力只能你自己知道,千万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我。 然而,收获越大,危险也就越大。 第三次突破时,你会陷入一场未来的幻境之中,周围有人的话,会将其一起拉入幻境之中。 被拉进来的人越多,幻境越真实,越复杂。 最重要的是,哪怕成功突破了,你会醒过来,但那些被拉入幻境的人却不会再出来。 所以,你一定要记着,不要在人多的地方尝试进行第三次六甲的突破!” 贾诩说着说着,眼睛已经红了起来。 听着贾诩的话,再看贾诩的表情,温良突然意识到,这一点,或许不是贾诩的师父告诉他的,而是贾诩自己的亲身经历。 就是不知道,当时在贾诩身边的人,到底是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