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三十一章 人脉挺广 (第1/2页)
为了一个不起眼的朱浩,孙交居然跑到他这儿来吹胡子瞪眼,简直没给他这个老友面子。 可乔宇也没辙。 毕竟乔宇入朝时间不长,跟孙交交情还很不错,孙交能拉下脸来找自己,他就没有袖手旁观的理由。 翌日朝议结束,乔宇瞅准机会去找杨廷和叙话。 此时正是散朝后,大臣三三两往宫外走去,乔宇加入内阁的小团体倒也不是显得太过突兀。 乔宇留意了一下,当天孙交以生病为由没上朝,分明就是在闹情绪,若是再不想办法为其出面,可能孙交真要乞老归田。 杨廷和闻听乔宇的话后,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 朱浩算是孙交的吗? 孙交在嫁女儿这件事上,可说是夹缝中求存,这桩婚姻没有任何一方是胜利者,朱浩跟孙交的联姻只是政治联姻,有关乘龙快婿的说法更像是一种打趣。 乔宇道: 杨廷和面色冷峻,未置可否。 朱浩当不当户部主事,对杨廷和来说,区别不大,堂堂大明首辅,会在意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孙志同真不识时务! 给你面子,遇到事才会找你商议,结果你蹬鼻子上脸,为女婿之事居然跑去吏部闹,再让吏部尚书找我这个首辅闹? 乔宇继续道: 乔宇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杨廷和伸手打断。 杨廷和冷冷甩下一句,丝毫也不顾及乔宇的面子,径直而去。 …… …… 虽说乔宇和杨廷和都没打算因为孙交的出面,而断了把朱浩调往户部当主事的念头。 但孙交这一闹,调令暂时下不来。 而且有关这个户部主事的任命,杨廷和也不能直接做主,毕竟关系道皇庄官地,难道不要听皇帝的意见? 之前此职位一直空缺,也因为小皇帝对于新任命不上心,而此官职却像是新皇的自留地,外人想干涉至少得让皇帝准允。 调令没下,朱浩仍旧在翰林院供职。 但似乎周围人都知道朱浩在翰林院不长久了。 有次余承勋去找朱浩帮忙整理文稿,无意中发出感慨: 余承勋倒不是虚言恐吓,或只是出于好心的提醒。 ….前车之鉴就是杨维聪。 堂堂榜眼,在翰林院中官当得好好的,结果上面有人起了将其外调的心思,就怎么也阻止不了。当然理由也很充分,既然坚持要将你外调,那就说明高层已经认定你这个人不适应翰林院体制,没必要再往翰林学士方向栽培,如此一来只能外发做点实绩,以达到官位晋升的目的。 毕竟大明官场不是只有翰林院,此体系目前被杨廷和完全掌控,由不得旁人来插手。 朱浩给刘春送文稿时,刘春居然也对朱浩的外调很关心。 刘春毕竟被朱浩救 回一条命,心怀感激,作为翰林学士,对朱浩十分照顾。 先前朱浩迟到早退,早就有人跑刘春这里来告状,刘春却没觉得如何,反正大家伙都是如此,不能因为朱浩是年轻人,就否定朱浩爱岗敬业之心,对朱浩采取的基本都是回护的态度。 朱浩笑了笑: 刘春板着脸,好像长辈一样训斥, 刘春说话的口吻,真的是把朱浩当成了自己的子侄,严词敲打,大有让朱浩醒过来的意思。 朱浩理解刘春的好意,笑了笑,没多说什么。 其实道理显而易见,自己这次外调,完全是杨廷和在背后推动,你刘春不会连这个都没看明白吧? 刘春最后一句评价,颇具玩味。 好似是在攻击杨廷和对翰林院体系的把控,属于无声的抗议。 朱浩知道刘春是因为杨廷和一直属意让丰熙取代他,而产生的情绪波动。 刘春作为翰林学士,在翰林院、詹事府体系中,已成为实际掌门人,作为掌门人却被给死死地压着,盟主还总想把他这个掌门人给换掉,他就算不敢发作,心中能没意见? 眼下内阁四名大学士,朝中人公论,若是再有人入阁,必然是刘春无疑。 但因刘春不属于少壮派,跟杨廷和的关系又若即若离,以至于没人提刘春入阁之事,甚至去年要不是朱浩施救,现在的刘春都已经埋进了黄土。 这次为了朱浩的事情,刘春好像要挺身而出,努力抗争。 ….…… …… 朱浩没想到,为了自己是否调出翰林院之事,没等朱四和兴王府体系的人开口,光是孙交和刘春就已在朝中掀起波澜。 我在朝这么有人脉和声望了吗? 朱浩自己也很迷惑,进翰林院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