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元甲开始_第五十四章 最后两年(二合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四章 最后两年(二合一) (第2/2页)



    军机处诸位大臣达成了统一的意见,让袁世凯率领手下北洋新军平叛。

    一个多月时间,袁世凯连拔十数城,几乎是摧枯拉朽地剿灭了栾振坤手下二十万军队。

    并且一炮炸死了栾振坤。

    清廷虽然已腐朽不堪,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是等闲之辈有资格轻易冒犯的。

    剿灭了栾振坤势力后,袁世凯班师回朝,被朝廷加封为超一品三等忠勇伯,但实则是明升暗降,被削弱了军权。

    北洋一派在李鸿章死后群龙无首,而袁世凯隐隐有统一北洋派系的态势,朝中几位执掌大权的大臣们,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袁世凯做大。

    这一次派袁世凯去剿灭叛贼,实则是一次试探。

    袁世凯心里也很清楚,现在还没到他冒头的时候。

    一次轰轰烈烈的剿逆,虽然亮出了清廷的肌rou,震慑了一些人。

    但也同时让一些有心之人,看出了清廷内部的混乱和虚弱。

    前文说过,宗人府选择让恭亲王继位。

    按照国法,宗人府有这个权力,旁人无从干涉。

    但庆亲王也不是什么易于之辈,他掌握了朝廷财政大权。

    慈禧死之前,这庆亲王便是慈禧的“钱袋子”。

    户部几乎牢牢掌握在他手中,手下也有许多朝中大臣支持。

    如今朝中这恭、庆两党斗得不可开交,势同水火。

    甚至,朝廷隐隐有分裂两朝的迹象。

    当然,这种事发生的概率很小。

    但不管是恭亲王还是顺亲王继位,都无法阻住大清日赴西山了。

    自白莲教栾振坤被剿灭后没多久,沉寂了几十年的天地会,也开始举旗造反。

    而且势头要比白莲教强得多。

    天地会这次造反始于云南。

    这些天地会的反贼乃是三十多年前,在广西建立‘大成国’的那些天地会反贼的余孽。

    与黑旗军也有一些联系。

    刘永福到底只是想余恪和张之洞一起造反的盟友,和余恪、张之洞穿不进一条裤子。

    他被天地会的旧友说动,要和天地会一起举旗造反。

    甚至跑来劝说余恪张之洞一起。

    但余张二人没有同意。

    时间来到一八八九年三月,慈禧死后的第十五个月。

    天地会造反大业,也终于以失败落幕。

    天地会有二十多万大军。

    即便余恪张之洞与之暗中交易军火,天地会持有的枪支者也才两三万。

    而且天地会各种后勤补给都跟不上。

    内部山头林立,纪律不严,管理混乱。

    除了刘永福手下的黑旗军,其余者和之前白莲教的乌合之众没有什么不同。

    余恪和张之洞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没有选择和天地会一起举事。

    天地会举旗一个多月,朝廷便派来了大军围剿。

    主力军队是北洋新军,其他各地州府武备军从旁协助。

    北洋新军战力不俗,用的都是从西洋买来的最先进枪械火炮,且战斗经验丰富。

    天地会虽然来势汹汹,但也不是其对手。

    仅仅半年时间,便被北洋新军击败,散落各处,溃不成军。

    之后朝廷花了两个多月,就将天地会彻底浇灭。

    刘永福见大势已去想撤回两广,希望张之洞和余恪看在曾经的情分上拉他一把。

    张之洞和余恪商量过后同意了,但刘永福的黑旗军得打散编入新军,且刘永福要担任第九团的团长。

    刘永福不得不答应。

    天地会虽然战败了,但也极大地削弱了清廷的军事力量,并且进一步暴露了清廷虚弱的事实。

    北洋新军在白莲教造反之前,共计有五万人,枪支弹药充足,有火炮五百门。

    而在剿灭了天地会后,北洋新军只剩下三万出头,而且火炮也损毁或遗失了两百多门

    不过,这段时间张之洞虽然明面上没有举事,但他一直没有听从朝廷的任何号令。

    在朝廷诸位执政大臣眼中,张之洞恐怕与反贼没有任何区别。

    不仅张之洞。

    许多封疆大吏和地方武备军将领,也跟张之洞一样,起了二心。

    既不听调也不听宣,将朝廷的政令当做狗屁。

    虽然这些封疆大吏和地方武备军将领没有明着造反,他们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等待一个带头者而已。

    清廷的寿命已经尽了。

    一八八九年六月,新疆总督刘锦裂土封侯,自号西北王。

    随之而来的众多地区的封疆大吏也跟着举起了造反大旗,不是自封将军就是自封王侯。

    而张之洞和余恪也向世人宣告,反逆清廷统治,建立了一个名为南国的政权。

    只是与其他造反者不同的是,张之洞和余恪并没有自封为王侯,而是建立了一个他人看不太懂的党派。(PS:这里不能细写,会封的)

    相比于其它造反势力,余恪这一支更加稳固和强大。

    毕竟余恪早在两三年前就着手准备造反了,时间上比其他人早了很多。

    又过了两个月,余恪先后率领新军攻陷了云南省和贵州省。

    这两省由于之前天地会造反,导致地广人稀,两省境内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势力存在。

    几乎不费一兵一卒,余恪就成功将这两省纳入了南国的版图中。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南国没再继续扩张。

    而是努力消化得来地盘。

    稳固内部,招揽人才,颁布法典,收纳流民,修筑城墙,规划经济,发展商业农业,技术革新……

    期间有其他势力领兵来犯,却被南国的军队轻而易举击败,并且理所当然地接收了对方的地盘。

    这时人们才发现,原来南国的实力要比其他势力强得多。

    造反大业已经完成了大半,行百里者半九十,余恪自然不会半途而废。

    但三年之期眼看临近,余恪还是准备先前往下一个世界,寻找长生的办法。

    一八八九年九月,余恪回到家中陪了家人两天后,将一百天运提交给天舟。

    随后只见整个世界如同定格一般静止褪色,像在瞬间变成了一张灰色的照片。

    余恪也跟着眼前一黑,昏迷了过去。

    再醒来时,他发现自己所处的地方,并非是预想中的那片海洋。

    而是身处于一片林影稀疏的树林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