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八章 背锅 (第1/2页)
春风有绿江南岸,明月何事照我还? 从皇宫出来,回到相府的李纲,口里念念着这两句诗。 他不是想家。 他在想王安石。 想当初,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推行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得罪了满朝文武。 可是他浑然不惧,因为他身后站着对他一如既往信任的神宗皇帝。 直到郑侠假称边关秘报,把亲手绘制的根据流民惨状画成《流民图》,并《论新法进流民图疏》,直接呈送皇帝,并称“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 神宗反复观看《流民图》,长吁良久,当夜无法入寐。 翌日,即下令开封府发放免行钱,三司察访市易法,司农发放常平仓粮,枢密院三卫上报边境用兵,诸路州府上报流民情况,青苗、免役法暂停追索,方田、保甲法一起罢除。 民间竞相欢呼庆贺,神宗又下《责躬诏》。 王安石那个宰相,自然坐不下去了。 也许在写下这两首诗的时候,未必是在思念家乡。 或者是想回到神宗皇帝在他身后,看眼他施展才华的时候。 如今的李纲,和昔日王安石处境何其相似。 满朝皆是敌人,唯有身后的靖康皇帝。 不同的是,王安石所在之年景,冗官,冗兵,官员人浮于事,百姓艰难困苦。 可如今,国家强大空前,疆域空前,宋人生气勃勃,大宋一片繁荣繁华的景象。 以往的大宋积弊,已经随着靖康之难以后,山东重建朝廷和官场秩序,张叔夜带领的监部不辞辛劳巡视惩处,复兴报各种警示,指导,树立榜样,而烟消云散。 “李相,辞官吧?太学副山长也不是合适你,一并辞了!” 闭门谢客的李纲,阻挡了继续上门跟他争辩的百官朝臣。 可是他不敢拒绝已经辞位的郑怜玉。 “不,我做官不是为自己,是为江山社稷!” 贵客登门,李纲都没来得及泡茶,郑怜玉就让他辞相,他当然不愿意。 郑怜玉怒了。 “你非得要拿百姓的幸福安康,身家性命,来赌你的政治主张?非得要《流民图》放到靖康皇帝眼前,让他下罪己诏,你才安心辞相?” “这从何说起?” 现在国泰民安,民心思定,二圣皆回到了大宋。 正当恢复祖宗之法时候,李纲相信赵桓,能做好大宋下一个仁宗皇帝。 造福全天下。 “就从靖王练兵说起,你知道吗?他的兵,训练有素,战无不胜,流血捐躯只为国,为宋人,不为君王?” 情绪有些焦急的郑太后都没来记得说。 不止是李敬的兵,关胜,种彦鸿,乃至于岳飞,韩世忠练兵时候,也会跟着鼓励士卒为国家,为民族而战。 “郑太后难道觉得李敬所为是忠诚,是忠于我大宋皇帝的?” 李纲身为钢字军主将,何尝又不知道。 但是他不认同。 “不忠又怎么样?难道李相又要重演靖康之难时候,明知道无粮无饷,厢军打不过金人,还精心谋划河东之战,如同葬送种师中一样,葬送我大宋江山?” “不会吧,李敬现在还敢反?” “千辛万苦,绞尽脑汁的把皇帝救回来,恩将仇报,卸磨杀驴,覆巢之下无完卵的不止是他和他的家人,还有他的部将,他凭什么不敢反?” 这时候正好李家老仆把茶给郑怜玉端上来。 郑怜玉勐的连同茶盘一起给李纲掀了。 “你闯下了大祸,躲到小楼不问世事,你都不知道,汴梁城乱了,上皇出宫后,见了我就去找玉盘他们,几个长公主听说了宫里殿试发生的事情,径直去了李家,然后带着李敬的那些侍女,乘船追太后去了。协助你完成太学入学考试的王太妃,李清照,还有陈过庭,张叔夜,刘韐,李邈,梁扬祖,朱胜非,都跟着长公主们脚步去了登州,上皇想派人去登州,汴梁码头一条蒸汽舰艇都没有了!” “他们怎么敢?” 李纲嗡的一声,头都炸了。 不管是太学入学考试的主考,还是恩科主考。 都是礼部,教部,和太学派人负责出题,审阅。 他除了决策,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从组织考生入场,发放士子袍等福利开始,到阅卷,评分,他都不用cao心。 朱琏废了殿试,取消了恩科。 如今学子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太学招生上,这些人,却走了。 扔下了准备参加考试的两万各州府考试筛选出来的考生。 “学子在集英殿叫嚣着杯酒释兵权,借屠夫之行栽赃我大宋肱骨都无人惩处,还大张旗鼓的让靖王诵读,羞辱功勋,恩将仇报,人家凭什么不敢?”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 “这是非不分,黑白混淆的考试,要考个屁!” “主考官还自诩人品高洁,撺掇皇帝以怨报德,通过天下学子口口相传,流芳百世?” “执政的太上皇还自比聪慧更甚仁宗先祖?” 李纲被骂蒙了,他压根没想过,这位辞位的太后,骂人比朝廷百官还犀利。 连太上皇赵桓一起骂。 一句句讥讽,讽刺的让李纲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让他更难受的是,他不知道明天朝中还剩下几个人。 也不知道太学此届入学考试,会不会因此而大出洋相。, “敢请太后指点,眼下该如何?” “光会捅篓子,不会补啊?何德何能,敢去跟靖王相比,处处跟人家作对也得有与之匹配的才干。人家靖王,从来不会自诩功劳才华,也不会沽名钓誉的做孤臣彰显德行,可补的是靖康之难的塌下来的天,补的是大宋百姓的衣食住行的脚踏实地。” 郑怜玉说完,就起身走了。 她也是出于义愤,跑来骂李纲一顿,她也不知道这对君臣搞出来的乱子该怎么弄。 骂完以后,心里的窝火也散去了不少。 这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连个名分都没有,光顾着李家侍女带去登州,把亲妈扔在了汴梁。 都怪赵桓来找自己。 如果不是他耽误了自己时间,可能被赵玉盘误会了,自己也不会在这汴梁找不到去登州的船。 一路胡思乱想的郑怜玉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