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66章 女真满万不可敌,抵达金国! (第2/2页)
得矛头有些不对劲了。 便就说曾经。 大宋妥协了辽国,每年都要给辽国送岁币。 如此屈辱,如此憋屈之事,陛下却是愿意去背负。 这是为何? 包拯心知肚明。 为得还不就是让两国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 因为,一旦战事开启。 必将劳民伤财,必将生灵涂炭,百姓们更是会流离失所! “陛下,战事无法避免啊!金国的狼子野心,难道,陛下你还看不出来吗?” 包拯连忙开口说道,在他眼里赵祯绝对是一位好皇帝,处处为百姓着想,可是眼下战事绝不能够妥协! 饶是叶笑见了这一幕,也是不由地表情愕然。 “这赵祯该不会,为了不让百姓因为战事,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打算给金国送岁币吧?不会吧?不会吧?” 这时,他嘴角狠狠地抽搐了好几下。 若真是如此,他怕就要出手了。 他让赵祯治理大宋。 是想要让大宋复兴富强起来。 更是让大宋成为无上神朝。 送岁币什么的? 绝无可能! “可是……” 赵祯似乎有些犹豫,身为千古第一仁君,他为人处世方面处处都考虑着“仁”! “陛下,切莫自误。想想,我大宋国号——神朝!” 包拯的话说地有些重了,也是蕴含责怪之意。 若是一般皇帝听了包拯这话,怕都要动怒。 可赵祯却没有动怒,而是在咬嚼着神朝这两个字,以及先前古书里所见到的一系列神朝传说。 “是啊!朕!要建立无上神朝,横扫宇内,气吞八荒!朕之神朝,更要与天同寿,延绵传承万万年!” 赵祯挺直腰杆,浑身上下散发出来了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无上威势。 他的眼眸里也是闪烁过了一抹杀机! 金国。 对大宋有狼子野心,该将其灭国才对! 时间飞逝。 转眼间。 三天光景过去。 在恢弘的汴京城皇宫大殿上,正在举办着早朝。 早朝上赵祯直接表明,要派遣包拯出使金国! 此举。 满朝皆惊,但却也毫无反对之声。 甚至,不少官员们巴不得包拯这一尊杀神尽快离开汴京城。 自从。 包拯来了这汴京城。 这汴京城隔三差五便就人头滚滚。 纵然是王公贵族的人头也有。 只因为,他们犯事了。 或是残害妇人,或是欺压百姓,又或者是说那等见不得人的勾当。 等等。 总之。 汴京城一片人心惶惶。 人人都害怕包拯,人人也都畏惧包拯。 当天,正午时分。 包拯坐在一顶红木轿子上。 随他同行的护卫,共计有十余人。 其中六人却是最为显眼。 包拯的四大侍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 以及主簿师爷公孙策,还有南侠展昭! 而当他们一行人要走出这汴京城城门时,却有密密麻麻的百姓早已在城门口等候多时。 他们都是前来相送包拯。 “包大人,这是俺家的鸡蛋,今早鸡刚生出来的!还请包大人收下!” “包大人,这是一块上好的端州砚台,收下吧!作为咱的送行之礼!” “包大人,你一定喜欢酒吧!这是我特别为你买来的好酒金碧春!” …… 无数百姓带上礼物前来要赠于包拯。 自从包拯来了这汴京城后。 他们老百姓的日子真就是过地越来越舒服了。 在过往的时候。 总有权贵子弟当街纵马,肆无忌惮。 可如今呢。 权贵子弟都安分守己地很。 这一刻,包拯也是示意轿夫放下轿子。 他从轿子里走了出来。 “安静!安静!” 他语气铿锵有力,更似有一股非凡的魔力,也是让百姓们都闭上嘴,都安静下来了。 “父老乡亲们,你们的礼物,包拯收不得,真收不得。可你们的心意,包拯领了。此番,包拯虽说要离开汴京城,可往后你们若有什么案子要包拯审理,尽管去汴京衙门击鼓鸣冤。” 包拯语气颇为感动地说道,说话间,铁面无私的他竟眼眶微微有些通红了。 “包大人,你可都要离开汴京城,去衙门击鼓鸣冤,那么……” 百姓似乎有些不理解。 “只要你们有冤屈,本官定会为你们申冤做主!本官无处不在!” 包拯表情正色。 他的话真就是一点都没有在开玩笑。 百姓们却也信了。 信了包拯之言。 因为,关于包拯的事迹他们可是听过不少。 那便就是有罪之人,逃不过包拯的审判! 再且。 包拯本是已死之人,却又重新活了过来。 这是天上的恩赐。 当今陛下,同样如此。 一时间,百姓们望向包拯的目光也更加充满敬畏了。 在包拯的示意下。 百姓们终于还是准备散去了。 至于百姓们的礼物,包拯一份也没有收下。 “尔等,随本官出发吧!” 包拯开口。 “是,包大人!” 展昭等人回应道。 下一秒钟。 包拯等人化为金色流光,竟是消失地无影无踪。 “果然,包大人,乃神官!神官,拥有天上赐下的特殊能力!神官,更是天定之人!” 百姓们目光火热,只觉得大宋能够有神官、神帝,真就是未来可期! 大宋,未来一定会一天更比一天好! 画面一晃。 过去仅仅七日。 七日时间。 包拯一行十余人赶路了上千里。 赶路速度之快,令人瞪目结舌。 却也是凭借着包拯一身神力,若非神力,他们赶路的速度绝对不会这般快。 并且。 今日,包拯等人已经进入到了金国境内,也是受到了金国官员们的招待。 在饭桌上。 金国官员们也是有丰盛菜肴款待包拯等人。 “包大人,你能够到访我金国,实乃我大金之荣幸!” “包大人,据说你可是大宋神官,法力无边!” “包大人,听说你早已死了数十年,却又重新活过来了,真有此事?” …… 金国官员们吹捧起包拯,却也是质疑着包拯的身份,认为外界所传言的事迹,都是百姓们相互之间以讹传讹,根本就信不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