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两百六十六章 元宇宙 (第2/2页)
。 说到虚拟世界,相信大家马上又想到了另一部经典电影,那就是2018年美联邦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头号玩家》。 电影里的绿洲,就是一个元宇宙,虚拟世界。 实际上,如果说仅仅是提出虚拟世界,那尼尔·斯蒂芬森并不是世界第一人。 早在1981年,美联邦计算机教授弗洛文奇在科幻小说《真名实姓》中,就构思了一个可以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拥有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 尼尔·斯蒂芬森在弗洛文奇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和加强。 但是不管怎么说,尼尔·斯蒂芬森仍被公认为是元宇宙的正式提出者。 那么元宇宙是游戏吗? 毕竟说了半天,不是小说就是电影,太虚无缥缈了。而且,虚拟世界这玩意,游戏里全都是啊。 所以难道我们玩游戏的时候,已经进入了元宇宙? 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 按照“元宇宙第一公司”roblox公司,一个真正的元宇宙产品应该具备八大要素。 身份:你可以拥有一个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无关,可以是总统,也可以是乞丐。 朋友:你可以拥有真人或ai朋友,可以社交,无论在现实中是否认识。 沉浸感:你能够沉浸在元宇宙的体验当中,忽略其它一切。 低延迟:元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同步发生的,没有异步性或延迟性,体验完美。 多元化:元宇宙可以提供丰富、差异化的内容,包括玩法、道具等。 随地:你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元宇宙,不受空间限制。 经济系统:与任何复杂的大型游戏一样,元宇宙应该有自己的经济系统。 文明:人们聚集在一起,创造独特的虚拟文明、数字文明。 对比一下游戏,大家会发现,即便是现在最先进的电脑游戏,都无法完全符合元宇宙的要求。 身份和社交,这两方面游戏是可以满足的。玩家可以创建自己想要的角色,完成与其他玩家之间的互动,形成社交关系。 沉浸感、低延时,这个我们在说5g、vr/ar的时候,反复解释过。 以目前的技术来看,勉强可以满足,但是距离完美体验也就是16k以上的720°高清影像、180hz以上的刷新率、5ms以下的延时还有很大差距。 多元化,这个涉及到内容创作了。 就像app开发一样,这个依赖于生态。 一旦生态成熟了,又有市场驱动,就会有大量的内容创作者加入,生产内容,制作元宇宙里面的元素,包括玩法、道具、角色、场景等。目前来看,还差很远。 随地,这又是一个技术问题。一方面取决于数字基础设施,当然我们国家有优势,另一方面,取决于接入手段,也就是终端设备。 便宜且好用的接入终端,可以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接入元宇宙。 当然了,用户还需要有充足的时间。 经济系统,现在的游戏,基本上都有经济系统,但是非常简陋。 不过,我们真实的经济系统都已实现了数字化,将来移植进元宇宙,貌似也不会太难。 而且,目前数字货币越来越火爆,很可能构成元宇宙的金融体系底座。 文明,这个就有点玄乎了。 目前的游戏,好像还没有形成文明吧?最多也就是文化。 总而言之,游戏可以算是元宇宙的初级形态。技术方面,两者还有很大差距。哲学和意识形态方面,元宇宙才刚刚起步。 未来,元宇宙很可能以游戏为起点,发展为互联网的替代者,深入整合数字化娱乐、社交网络,甚至社会经济与商业活动。 至于元宇宙,到底依赖哪些技术? 话说回来,1992年就提出的元宇宙,时隔三十多年,怎么突然就火了呢? 很简单,时机问题。 天马行空的想象,提早了就是疯子,把握住时机的,才是天才。 如今,之所以元宇宙会火,和前几年vr/ar技术风靡不无关系。 而且,云计算、芯片、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刺激了元宇宙的概念复苏。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现在似乎已经摸到了元宇宙的门槛,不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 元宇宙的底层技术,具体包括哪些呢? 粗略来说,元宇宙包括了这么几个方面的技术——芯片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游戏技术、ai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 元宇宙是数字宇宙,是平行世界。所以说,元宇宙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和it、ct技术密不可分。 要支持庞大的元宇宙运作,首先必须要有极其强大的算力和算法。 算力的根基是芯片,不用解释了吧?算法呢?是软件,更是长期的人才积累和生态经营。 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更多的人才加入,投入更多的资源,才能一砖一瓦地把元宇宙搭建起来。 虚拟现实技术、游戏技术、ai人工智能,都属于it范畴。站在ct通信的角度,元宇宙也是一个可以蹭的大热点。 前面不是说“随地”嘛? 没有通信,没有低延时的5g/6g/全光网,用户就不能接入元宇宙,只能在单机里自嗨,那还有啥意思? 最后还有一个区块链。 区块链和元宇宙有啥关系? 当然有关系,不是说了元宇宙需要金融体系和虚拟货币吗? 虚拟货币的背后,就是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啊。不然你以为现在币圈的人为啥对元宇宙这么亢奋呢。 目前国内出版的好几本元宇宙的书,作者都有币圈或链圈背景。 至于元宇宙,资本的狂欢? 新概念的诞生,当然少不了资本圈的炒作。兴奋的投资者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上车了。 美联邦的互联网科技巨头,是最早对元宇宙进行布局的人。 2014年,facebook以二十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虚拟现实公司oculus。目前来看,表面上为了vr/ar,实际上是为了“元宇宙”。 除了facebook之外,谷歌、亚马逊、迪士尼等巨头,也都进行过元宇宙的战略布局。 国内的第一游戏公司,企鹅其实也敏锐观察到了元宇宙的机遇。 2020年底,小马哥提出了“全真互联网”的概念,声称其能够“由实入虚,帮助用户实现更真实的体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