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把酒却话庖厨事 (第1/2页)
年轻人手握书卷,对着文昊抱拳,文昊也躬身施礼,但都没有答话,只是擦身而过。 这让文昊有些小庆幸。 钟灵却拉住文昊的衣袖,踮脚附耳悄声说道:“那小书生和你好像哟……” 文昊赶忙推脱道:“瞎说,根本不像。” 文昊听得身后那书生对掌柜的说道:“这套《照心宝鉴》,三教名论皆在其中,互为穿凿,与中原崇儒抑释的路子迥异。难道是我大理的大贤隐士所著?掌柜的你可知道此人在何方?我当引荐与我父亲。” 大理的官方语言是汉语,年轻人说得很好,字正腔圆。 然而掌柜的却非常尴尬,苦笑着摇头说:“小人就是认识些许汉字,才被主上安排到这位置上,公子所问的,小人实在是不知。” 文昊好为人师的心理发作,忍不住停下,转过身来说道:“《照心宝鉴》,乃大宋陵州名宿龙起之所著,老先生幼年出家为僧,其后改攻儒学,对《易》的研究也极深,故而书中三教之说交杂。他是蜀中学者,不是大理人。” 那年轻人有点惊讶:“兄弟是宋人?我大理士子也是先释后儒,龙先生的论述,实在太适合我大理教化了。如若能请来,必当尊为上宾。” 文昊回道:“文章义理,薪尽火传。夫子生于春秋,可如今不还是一样为人崇仰吗?所以道理都在书里,人也在书里,不一定非要当面相见。” 那年轻人躬身道:“此言大善,是我落了俗套,受教了。本人段誉,见过上邦文学之士。” 这是平礼相见,引为兄弟了。 不过文昊尴尬了,他自名段钰,其实就是拉段家的大旗,扯他大理公子的虎皮,对不明真相之人有些帮助的,神农帮之事就是例证。 他说来自汴梁也不过是因为口音问题,对别人起疑之后准备用来解释的说词。如今碰上正主,李鬼碰上李逵,该怎么说?! 文昊看了一眼身旁瞪着大眼睛看公子的钟灵,心里有些作难了。 不想钟灵嘴快,插言道:“小书生,你怎么和我钰哥哥一样姓名?” 段誉大为惊奇,问:“哦,兄弟也叫段誉?” 文昊只好解释:“我是汴梁段,金玉的钰,见过段兄。” 段誉欣喜,热情邀请道:“相逢即为有缘,何况与同姓同名也不差啥了,段兄稍等,咱们同饮一杯去……”说着转头对掌柜的说道:“掌柜的,将龙老的著述,都给我装箱,全要了,我回去细细揣摩。” 段誉说罢转身摆手,“段兄,请!” 钟灵说:“小书生,你不请我吗?” 段誉马上说:“段兄,这是你家妹子吧,真是可爱,段家妹子,你也请!” 钟灵听他说“段家妹子”,不但不以为忤,还暗自欣喜,巴不得他多叫几声,并不去纠正。 文昊赶忙解释,说是在本地认得义妹,姓钟,才解了段誉的惑。 钟灵还不死心的补充说:“叫段家妹子也是可以的。” 段誉虽然混江湖有些憨,但他不傻,立时就感知到了两人之间的奇怪关系,马上从善如流,继续称“段家妹子”。 文昊见两人都如此,也不再纠正了,事实上也没有错。 三人到得醉仙楼雅间,坐定点完菜,小二正要离开,却被文昊叫住了。 “小二兄弟,不知可否借贵店锅灶一用?” “不敢和客人称兄弟,您叫我小二就好,客人要做菜吗?锅灶都是现成的,可以使用,谈不上借……” 段誉很好奇,问:“段兄要做菜?这……” 文昊戏虐着说:“我可不是真正读书人,也不讲究什么‘君子远庖厨’,刚才那不过是有感而发,往下实在是没有了。段兄因言请我兄妹两人,好比先付了账我却再也拿不出货,只好先借花献佛,小做两个菜算是勉强交货。” 钟灵扬起手中的小包袱,插话:“钰哥哥,你是做这个么?”见文昊点头,她又兴奋的对段誉说:“小书生,你有口福了,钰哥哥做菜很好吃的……” 段誉好奇,问:“哦,是做你拿的东西吗?” 钟灵说:“是啊,我亲自从洱海里捞的,一直带着,钰哥哥说很好吃。” 段誉更疑惑了,洱海里的东西?鱼吗? 文昊起身,说:“段兄稍等片刻,很快的,小二哥请头前带路……” 倒后厨,大灶上匀出一口锅灶出来,文昊找了一点配菜,不足的全部用空间里的东西悄悄替补,全部清洗后改刀,他也不怕后厨师傅观摩,直接开火。 先烧了小半锅开水,把海菜花快速一焯就捞出。然后鸡汤入锅调了味儿,刚开锅就放入绰过水的海菜花,倒入蛋液飘花,一道菜就成了。 盛出后洗锅,加油后大火烧热,放入早就备好的姜蒜爆香,随后是青椒丝入锅,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