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五章 孤注一掷(下) (第1/2页)
“且慢,杨司马难道不想打赢此战,立下奇功?” 杨元寿并未停手,只是蹙眉道:“此战除了死守别无他法,陆军主还是别再浪费时间了。” “死守肯定是死守的,但也不能一味死守。”杨遇安无视步步逼近的诸杨,姿态淡定道,“不知杨司马可曾听说过周亚夫平七国之乱的典故?” “前汉的周亚夫?” 杨元寿目光微动,抬手事宜众人停下。 作为汉人士族子弟,哪怕是门第不高的远房旁支,他到底还是吃过些墨水的。 父亲好歹当过一地太守呢。 加上自身又熟知兵事,自然听说过这个著名战例。 当下若有所思道:“陆军主的意思是,让我等效仿周亚父平乱之法,以一处坚城吸引敌方主力围攻,同时以另一路大军趁机扫荡敌人外层势力,最终将敌人各个击破?” “不愧是杨司马,一点就通!”杨遇安趁机拍了个马屁。 不过杨元寿并不吃这一套,继续追问:“蠕蠕各部统御复杂,全靠一时贪念集结一处,勉强算得上‘七国’。但除此以外,谁来担任一锤定音的周亚夫,谁来担任消耗敌人的梁王刘武?” 杨遇安已有腹稿,毫不犹豫道:“蠕蠕多骑兵,我们只能以骑对骑。所以周亚夫只能由我麾下魏三担任。” “魏三么,倒也合适。” 杨元寿微一思索,认可了这个人选。 “那谁是梁王刘武?” “东堡地势险要,蠕蠕有心攻下此地,疲敌的梁王国都,只能落在这里。” 闻得杨遇安此言,杨元寿沉吟不语,他身后的杨氏子弟却议论纷纷,言语间颇有微词。 因为众所周知,在周亚夫平七国之乱的典故里,梁王刘武是个苦逼的工具人,为了帮周亚夫拖住联军主力,几乎拼光了家底。 最后损失最大,功劳最高却不是他,完全成了周亚夫功震天下的踏脚石。 按照杨遇安这个安排,就算最终成功,杨氏一家壮丁怕也十去七八了。 “老夫倒不是怕死,但我是家中顶梁柱,若我一去,家中怕是……” “杨司马误会了。”未等杨元寿说完,杨遇安立即打断,“我只说东堡适合当梁王都城,可没说这梁王刘武是杨司马。” “那谁是梁王?” “当然是陆某了!”杨遇安指着自己轻笑道,“梁王刘武疲敌之关键,是在于七国联军要攻入汉都长安,必须先拿下梁国都城。故而联军明知有周亚夫在身后虎视眈眈,也不得不全力与梁国死磕。” “如今东堡有梁国之于前汉的重要性吗?显然没有。” “可若在加上一位龙骧将军的侄儿,那就不同了。” 杨遇安说到这里,杨氏一家已经彻底听明白了。 他这是要拿自己当诱饵,吸引柔然人发动总攻! 这固然依旧可能导致杨氏子弟死伤惨重,但人家陆大郎不也没有置身事外,反而留下同生共死么? 而且不得不说,对方这个思路,确实有可行性。 所以诸杨顿时无话可说。 杨遇安趁势又道:“至于杨司马你,可以带上一两位子侄辈,先行回城。” 杨元寿闻言顿时笑骂:“怎么,你陆大郎不贪生,老夫就怕死了?” “非也非也。”杨遇安接着解释,“虽说七国之乱,周亚夫居功至伟,梁王刘武也有苦劳,但可别忘了,这两位之所以能通力合作,是因为背后还有一位汉景帝统筹调度,调解双方矛盾。” “我这个方略想要落实,少不得镇城、西堡方向的全力配合。譬如营造出一副来救援陆某的姿态,以迫使蠕蠕不得不提前发起总攻……” “杨司马既熟悉武川镇一切军务,又熟悉东堡前线实际情况,由你回去协助镇将居中调度,最合适不过!” 杨元寿听到这里,终于没再反驳,而是仔细盯着面前年轻人,想看清他的真伪。 想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