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一章 敦武都统 (第1/3页)
,重生射雕之剑归何处 历时三个多月,嘉定十四年的“武举”,正式落下了帷幕。 经过多番比拼,前十强的名次,也有了清晰地定位。 武状元郭默,武榜眼孟共,武探花岳翱,此为三鼎甲。 按比赛的经过和实际战绩,四到十名依次为: 王坚、秦钜、陆冠英、余阶、雷鹏、章策和李耿。 “原来,那人就是余阶。” 听到主考官,公布最终的名次,郭默将眼睛投向其中一个武举,那也算是前十名里,郭默唯一不熟悉的人。 一位年轻人,应该跟自己的年龄彷上彷下,中等身材,浑身上下,竟透露着一丝儒雅之气。 很难想象,此人竟然也能杀进前十。 而郭默却知道,在整个南宋的后期,除了孟共之外,这个余阶是另一位有统帅能力的将领。 ...... “宣郭默、孟共、岳翱,三鼎甲上殿――” 此次“武举”,前十名都在“大庆殿”外候着,却只有三鼎甲可以上殿面君。 “吾等参见官家――” 郭默、孟共、岳翱三人进得殿来,低着头,目不斜视。 按照之前小黄门告戒的话语,来到既定位置,大礼参拜。 “平身吧,哈哈,三位真是我大宋难得的少年英杰啊。薛卿,此三人现在可有职务?” 这是在明知故问啊,不过也是应有的流程。 吏部尚书薛极出班报奏,“启禀官家,孟共现为‘进武校尉’,任职‘忠顺军’,郭默、岳翱二人,皆为白身。” 此时,大宋实行武阶官体系,即军衔,八等六十级。 孟共的“进武校尉”,排在第五十三级,无品。 这个军阶有些低了,按照之前官家发布的圣旨,前五十名都会赐予“进义校尉”,也就比“进武校尉”低一级而已。 而孟共高居武榜眼,这个军阶,明显是低了。 薛极看出了官家的意思,琢磨了一番。 “启禀官家,依前言,进前十名者,一律官升一级,那么孟共就应迁‘承信郎’,从九品。” “至于前三名最终该如何封赏,还请官家圣裁。” “既然如此,拟旨――” “此次‘武举’,十一到五十名者,一律赐‘进义校尉’,原有军阶高于‘进义校尉’者,军阶相应上升一级。” “四到十名者,一律赐‘诚信郎’,从九品,原有军阶高于‘诚信郎’者,军阶相应上升一级。” “三鼎甲,参照孟共例。孟共原为‘进武校尉’,现晋为‘忠训郎’正九品;岳翱,加封为‘保义郎’正九品。” “武状元郭默,加封为‘敦武郎’正八品。按薛卿所言,兼任一部‘提点皇城司’。” 官家的话音刚落,“大庆殿”内,就有无数人窃窃私语。 虽然册封的官职都不大,可对于“武举”出身,或者军中的低阶将领而言,这需要多少军功才能升上来啊? 尤其这个武状元郭默,竟然直接就“敦武郎”了? 这已经是大使臣的最高阶,起步就排第四十三位的军阶啊。 连岳飞当年,二十岁的时候,也不过因功晋升“承信郎”,五十二级,从九品而已。 后来用了四年的战功,也仅仅晋升为武翼郎,四十二级,从七品。 郭默这一个“武状元”,就相当于岳飞在军中,摸爬滚打了四年啊。 可是,一想到郭默还兼任了,“提点皇城司”的职位。 好吧,这个更强,比“敦武郎”更高了。 不仅仅是品阶问题,这可是官家直属的,枢密院、三衙、兵部都无权干涉。 “官家圣明!” 听到官家拟的旨意, 吏部尚书薛极大喜过望。 看来,官家屈于史相的压力了,还是妥协了,不得不钦点了郭默“提点皇城司”的职位。 郭默也有些纳闷,之前虽然说让自己监管“皇城司”,那也是暗中进行的,没想到今日居然在“大庆殿”,当众封赏。 而且,还说是什么“薛卿”所奏?这是哪位啊? “叩谢官家天恩,臣等当竭诚以报!” 三人升了官,自是很高兴,再次拜谢官家。 “朕有意,从禁军中挑选出五千名儿郎,就让今科‘武举’前十名来统领,命名为‘敦武军’,从属于‘皇城司’,众卿以为如何?” 满朝文武,还没来得及消化完,对此届“武举”出格的赏赐,又一个劲爆的消息被官家提了出来。 这次,就连最积极的薛极大人,也一时没能接住。 宋朝禁军,就是宋代的中央军。 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并称“三衙”,统辖殿前诸班、直及全国禁军。 禁军的兵籍和发兵之权则归枢密院。 南宋此时的禁军,虽然还保持着禁军的名头,战力已经远非当年能比。 禁军也仅担负皇帝宿卫,而各屯驻大军成为中央军主力,统兵官是都统制和副都统制。 看来即便是官家,也没敢直接动用战力最强的屯驻大军。 只是,这到底是从“三衙”嘴里抢人,众臣还是将目光对准了史弥远。 “史相意下如何?” 见殿上众臣无人答言,官家只好直接问史弥远。 “官家此言甚是,近年来禁军军力废弛,是该好好整顿一下了。五千之数是不是少了些?老臣建议,直接划拨两万兵卒为好。” 没想到史弥远,连犹豫都没犹豫一下,反而在官家要求的五千基础上,直接加码到两万兵卒。 “这个――” 史弥远这突如其来的大方,倒是让官家,一时不知道该怎样答复,一眼看到了垂手站在殿中的郭默三人。 “史相提议划拨两万兵卒,不知郭卿意下如何?” 还第一次听这样的奏对,郭默甭提有多别扭,但既然问到自己头上了,硬着头皮也得答复啊。 “多谢官家的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