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四章 血色千里 (第3/4页)
来,一路杀奔蒙古大营。 “报——窝阔台汗,西夏军突然从城里杀出一队重骑兵,已经快到大营了。” “什么?重骑兵?西夏什么时候有重骑兵了?” 还没等窝阔台想明白呢,营帐外就传来了喊杀声。 顾不得继续讨论,先应付来敌才是。 窝阔台急忙命令各千夫长,迅速回到自己的营帐,带领蒙古铁骑,灭了来犯之敌。 也该得这位完颜陈和尚露脸,蒙古军这些千夫长一来一去之间,这是各营寨无人指挥的空档期。 虽然蒙古军同样骁勇,可惜千夫长不在,彼此之间的配合和联动就差了许多,被完颜陈和尚的“忠孝军”冲的七零八落,顺手点燃了无数营帐。 夜间袭营,旨在制造混乱,而不在歼敌人。 完颜陈和尚连续攻破两处营地之后,就来到了蒙古军主营附近。 “兄弟们,前边就是蒙古军的主营,窝阔台那老小子就在里边,随老子杀进去,取下那小子的头颅来下酒,杀啊——” “嗷”一嗓子,完颜陈和尚就率先杀了过去。 有一说一,蒙古军攻城悍勇、野战无敌,在安营扎寨的本领,还有待提高。 现在的蒙古军队,跟几年之后横扫欧亚的那支蒙古军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窝阔台岂是易于之辈? 就算事起仓促,也在一刻钟之内完成了军队的集结,帐下有五个千人队归窝阔台直属,对来犯的“忠孝军”进行阻击。 只杀的天昏地暗,“忠孝军”要是一旦被围困,杀伤力将大打折扣。 完颜陈和尚又岂能不明白这一点? 短暂接触之后,见蒙古军的中军不能一举击破,完颜陈和尚就大喊一声,队分两列从侧翼穿插,与蒙古军强势接触,杀散他们的军阵。 同时,命令所有“忠孝军”,近用刀矛,远放火箭。 如果郭默在此,一定感慨这支“忠孝军”,简直就是这个时期的特种部队。 一支军队的战力,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几支军队的叠加合成。 “窝阔台汗,先退出营帐吧,再待下去恐怕很多人就要葬身火海了。” 守在窝阔台身边的一名千夫长,眼看着周围的营帐一个个被点燃,却没人敢分心去灭火,急忙向窝阔台建言道。 蒙古军军令严明,更何况窝阔台亲身在此,没有他的命令,众军不敢后退一步。 但窝阔台又怎能轻易放弃? 一把推开旁边的千夫长,也飞身上马,抽出腰间的弯刀。 “蒙古的勇士们,来的是傲慢的金国人,用你们手中的弯刀,割下他们的头颅,为伟大的长生天献礼,杀啊——” 然后,亲自率领亲卫队,向完颜陈和尚的位置杀了过去。 不能待在大营里等着被杀,那就只有两条路,撤退或进攻。 窝阔台选择了后者。 见主帅如此决绝,守卫主营的蒙古将士也就杀红了眼,不要命地去阻挡“忠孝军”的进攻,夜袭战活生生被打成了硬碰硬的对攻。 “哈哈哈——这个窝阔台还真有点儿血性,‘忠孝军’的兄弟们,让这些大漠来的杂碎,在咱们的铁蹄下颤抖吧。” 然后挥动手中的“独角娃娃槊”,不再考虑防御一味加紧了进攻,那真是挨着即死、碰着即亡,瞬间竟杀出一条血路。 将是兵的胆,完颜陈和尚这一发飙,率领的“忠孝军”自然也战力暴涨,一时间杀的窝阔台的中军,连连后退。 毕竟对上“忠孝军”这样的重骑兵,事先没有做任何的准备措施,几乎就是一边倒的局面。 短短两刻钟的时间,窝阔台的中军,竟然死伤过半,三千多具尸首留了下来。 城中的西夏李姓将军,也已经准备就绪,让副将守城,自己亲自率领三千骑兵从西门杀出。 西门距离蒙古军的大营,不足三里,可见蒙古人多么的不可一世。 李将军也没跟完颜陈和尚合兵一处,而是专门阻击两翼的援军。 少的就直接挥军歼灭,多的就远远的放箭牵制着,而对方的蒙古军无心跟他纠缠,去增援窝阔台汗要紧。 既然打成了攻坚战,完颜陈和尚也就不再保留,全力厮杀。 看着不远处蒙古军的帅旗所在,完颜陈和尚隐隐约约能看到一个健硕的身影,也许那人就是窝阔台吧? 完颜陈和尚将“独角娃娃槊”挂在鸟翅环得胜钩上,摘下铁胎弓、搭上破甲箭,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 “嗖——”的一箭,他所瞄准那人,应声栽落马下。 “窝阔台已死,兄弟们去把他的脑袋割下来啊——” 完颜陈和尚再次抡起了“独角娃娃槊”,向前冲杀。 其实,他刚才射中的并不是窝阔台本人,而是窝阔台的亲兵队长。 可是,夜间交战,即便是大营里已经火光冲天了,也不能看得真切。 蒙古中军本就不战优势,此时更是无心恋战,且战且退变成了节节后退。 窝阔台看到单凭中军这点儿人,实在是无法抵挡对方的攻势,只好下令后撤。 这样一来,“忠孝军”一下就有了更有效的冲击空间,蒙古军兵败如山倒。 好在各处的千夫长也领兵前来援助,窝阔台才化险为夷。 即便如此,完颜陈和尚的“忠孝军”,再加上西夏李将军所率的三千骑军,硬生生又追杀了三十多里地,才收兵回城。 此役虽然比不上历史上,完颜陈和尚率四百选锋,破蒙古八千铁骑的奇迹,但也足以让其一战成名。 蒙古军一直退出五十里地,才止住了逃跑的脚步。 窝阔台重新整理军队,却发现原本三万两千人的军队,回来的已经不足两万人。 这是蒙古西征西夏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完颜陈和尚的名字。 恼羞成怒的窝阔台,将战败的责任完全归咎在韩宝驹的身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