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八章 芳踪难觅 (第2/4页)
断不断反受其乱,只有舍弃那三千多步卒,方有机会为剩下的五千多蒙古铁骑,争得一线生机。” 眼前的窘境,窝阔台也看在眼里。 北归中都,尚有八九百里地之遥。 步卒恐怕要走上十来天,即便带着五千多骑军行进,也得五天左右。 这个道理,博尔术如何不知,只是要他生生舍弃三千多袍泽,他于心何忍? 这就是博尔术和窝阔台最大的不同,一个是从行伍中崛起的领军将领,一个是高高在上、野心勃勃的政客枭雄。 “大汗,我已经让人快马回中都,让失吉·忽图忽将军率军南来接应,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咱们应当能在真定府与失吉·忽图忽将军相遇。” 失吉·忽图忽,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四大养子之一,塔塔儿氏,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也是一位难得的军政皆通之人。 被封为千户长,任札尔忽赤,掌管司法和财赋,他作为蒙古首任法律官员,建章立制,治世理政,赏罚分明。 窝阔台三路大军南征之时,就将中都城全权拜托给了失吉·忽图忽,替自己守护后方。 此时,中都城内尚有近两万蒙古铁骑,真能南下接应窝阔台,一切问题就迎难而解了。 “好,博尔术将军,撤回中都的事情,你全权负责,连本汗在内统统听你调遣,我去跟那三千多儿郎告个别吧——” 博尔术也没办法,只能到一旁去,将仅存的五千二百多名蒙古铁骑,进行必要的整编。 成规模的军队,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不仅仅是人数和战力的比拼,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一盘散沙也无济于事。 现在这五千二百骑军,有将军们的亲卫,有不同属的同袍,还有几百名高丽仆从军。 关键时刻,胳膊肘总是要往里拐的,以整编为名,将六百多高丽仆从军剔除了。 空出来的战马,又从那三千多名步卒里,挑选了六百多名蒙古勇士。 这五千二百多人,除去尚存的近四百名“怯薛军”,那是窝阔台的亲卫队,剩下的四千八百人,被分成五队。 博尔术重新任命了四名千夫长,自己直接统带剩下的八百多骑军。 博尔术这样的调整,其实也无可厚非,人数没改变,却将战力增加了。 “大蒙古的勇士们,刚刚本汗接到军报,驻守在中都的失吉·忽图忽将军,正率领着三万蒙古铁骑,向南驰援而来——” “昨日已经过了真定府,算算路程,最快今天夜间,最晚明日早上,就能赶到此地。” “我们蒙古的勇士是全天下最厉害的勇士,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大家都饿着肚子,才被那些南蛮子欺侮,博尔术——” “末将在——” 博尔术知道窝阔台这是在使用心理战,也是在玩弄权术,但是他也只能上前配合着。 “去看看,方才本汗看到有五六匹受伤的战马,全部杀了让勇士们饱餐一顿,尤其是这三千多步卒,他们用双脚跑了大半夜,实在是太辛苦了。” “把本汗那匹马也杀了,咱们就守着这处高岗,静等明日失吉·忽图忽将军的到来。” “窝阔台汗——” “窝阔台汗——” “窝阔台汗——” 窝阔台的豪言壮语,立刻引起了九千名蒙古军的响应,尤其是那三千多步卒。 他们看到窝阔台竟然杀掉自己的战马,这就是要和他们一起同甘共苦啊! “大师兄,对面那些蒙古人在杀马充饥,咱们是不是冲上去杀了他们?” 大约离着两里地,张世杰率领四千多护卫军,也停下来休整,吃点干粮、喝点水。 天已经亮了,一晚上没睡觉,这三兄弟还都精神得很,刚啃了两个炊饼,呼延德又渣渣呜呜地想要厮杀了。 “哎,我说老三啊,你怎么满脑子就知道打打杀杀的?咱们只有四千多人,对方看样子将近一万人,大多数还是骑军。” “要不是他们缺吃少喝的,又折腾了一天一夜,你以为师兄我敢把军队带得离他们这么近吗?” 张世杰喝了口水,看着远处的蒙古军,也听到了他们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只是不明白这群败兵之人,现在还有什么好欢呼的? 张世杰可不敢脑袋一热,不顾一切地冲过去。 昨夜一战,虽然也算是大胜,但是毕竟自己也折损了将近十分之一的战力。 如果真像呼延德说的那样,痛痛快快地过去冲杀一番,不说能不能歼灭对方,自己这四千多人还能活下来多少,还真不好说。 “派斥候回去,问问大师伯的军队到哪里了?把这里的情况详细地报给大师伯,请求他的增援。” 张世杰知道,此次北进河北,郭靖的“靖难军”才是主角。 现在还不是大宋和蒙古直接全面开战的时候,此次北上抗蒙,还是打着替成吉思汗报仇的旗号来的。 蒙古的华筝公主,就在后边的“靖难军”中,而郭靖也是蒙古的金刀驸马。 成吉思汗被窝阔台这样狼子野心的人毒杀了,作为女儿女婿的华筝和郭靖,率军报仇总说得过去吧? 虽然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目的还是在争霸天下,可谁又会真正在意呢? “师出有名”,要得就是一个名分罢了,要不然郭默会躲在后边看戏去? 天下间的几方势力,都在关注着河北的这场大战。 都知道它迟早会爆发,没想到爆发的这样的急促,从开始到现在,也不过短短的五天四夜而已。 在这五十多个时辰之内,辽阔的河北大地,就见证了十几万人失去了生命。 他们有蒙古人、金国人、高丽人,也有大宋的人,人的生命在战争面前,显得那样的脆弱。 无论你是当兵吃粮白头小卒,还是名垂青史的赫赫战将,死去了就真的死去了,什么也没能带走,留下的或许就是亲人知道后徒有的悲伤吧? 远在高丽的拖雷,也注意到了河北的动向,甚至他都已经集结了两万蒙古铁骑,想要直进中都,到河北向窝阔台讨个说法。 “父汗,您这样浩浩荡荡地过去,目的为何?就单单是为了质问一句窝阔台汗吗?” 拖雷的第四子,年仅十岁的忽必烈,也跟随着拖雷的部落一起,来到了高丽。 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深受拖雷的喜欢,却又不能表现的太过喜欢他。 忽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