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一章 纷至沓来 (第2/4页)
未必就是来支持殿下的,‘捧杀’也是一种杀啊。” 魏了翁乃是大唐名相魏征的后人,生性耿直,爱好做学问,历任国子正、武学博士、试学士院,以阻开边之议忤韩侂胃,改秘书省正字,出知嘉定府。 史弥远掌权时,力辞召命,后历知汉州、眉州、遂宁府、泸州府、潼川府等地,也算是仕途坎坷。 幸亏遇到了郭默,知其直、用其才,才有了他这几年的平步青云。 捧杀吗?如何捧我? 既然知道史弥远来了,终归会见面的,明日就是郭默大婚的日子,众人也没耽搁多久,又闲聊了一会,就纷纷告辞而去。 一夜无话,次日天明。 除了新娘子,所有的宾客几乎都住在燕王府里,郭默倒不需要站在大门口迎客去。 只是吉时到的时候,郭默需要带着迎亲的队伍,去到李莫愁的居所,将她接到燕王府来。 侧妃毕竟是侧妃,规格上还是保守一些,尤其是程珌这个礼部尚书还在。 不过,郭默也好,李莫愁也罢,对这些形式上的东西,都不是那么的介意,给彼此一个心安,也许是这场婚礼最终的意义。 知道史弥远到了,郭默就没让冯衡再过去,免得二人碰到了脸面上过不去。 更何况一大早,李莫愁那边就传了话来,咱们这位史相要亲自送嫁过来。 因此,去迎娶的人,临时做了调整。 程珌留在燕王府安安稳稳地做他的证婚人,赵汝述就随着郭默一起,去应对那边的史弥远。 从燕王府出来,到李莫愁住的府邸,也就隔着一个街区,前后各有百十名燕王护卫队的军士,专挑那些相貌堂堂之人。 郭默的四大徒弟,一个个鲜衣怒马的,两两护持在一座八人抬的花轿左右,几个人兴奋地一夜都没睡好。 赵汝述充当引亲,而孟共则充当傧相。 郭默不是第一次成婚,此刻却同样感慨万千,觉得眼前就跟做梦一样,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 看到了一个府邸的大门,披红挂彩的,他知道到地方了。 冯衡没有过来,金玉风天不亮就带着听香和问芙过来了,另外还有四名丫鬟和四名小厮。 燕王府要增加一名侧妃,自然也相应地增加了八名下人。 大门打开,金玉风在门口迎候,都是自己人自然也没什么为难的,郭默只是封了一个红包就过去了。 到二门的时候,却是小龙女在听香和问芙的陪同下,早早地守在了这里。 “郭默,从今天开始,我是不是就要叫你‘姐夫’了?” 依然还是那副性子,即便是这样大喜的日子,也难得见到小龙女有一丝欢喜。 “哈哈,龙儿想怎么称呼我都可以,只是今天不要难为我就行。” 对于小龙女的性格,恐怕所有人都不如他清楚,自然不会去挑她的理。 “我在大宋皇宫中,偶尔得了一件东西,一直也没人用得上,今日就作为进门礼,送给你吧——” 郭默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双薄如蝉翼的物件,白色透明,上边精巧地走了些金色的丝线,递给了小龙女。 小龙女微微一愣,她知道自己守在这里,出于礼节是要为难一下新郎官的,可是小丫头就想不到有什么好的点子。 见到郭默递过来一件东西,看起来竟然有些眼熟,就伸手接了过来。 原来,郭默给小龙女的是一双金丝手套,以极细、极轫的白金丝织成,虽然柔薄,却非宝刀利刃所能损伤,能够抵御任何兵器的进攻,兵刃烈火,皆不能伤。 “这样的手套,好像古墓里也有一双,是当年祖师婆婆留下来的,跟你这双差不多,只是颜色有些不同。我很喜欢——” 终于见到这小丫头,嘴角露出一丝浅浅的微笑。 “哈哈,你喜欢就好,改天再传你一套空手入白刃的功法,以后不想带着刀剑了,这双手套也能做件兵器。你看这二门......” 礼物都送了,总得把门给新郎官让开吧?小龙女向旁边退了两步,将道路让开了。 郭默自然带着众人继续往里走,小龙女却没有跟着去看热闹,自顾自地离开了。 她要去收拾自己的衣物,从今天开始,就又要搬回燕王府里住了。 她还是喜欢住在燕王府里,不是贪图享受那份奢华,而是燕王府里够大,她总能找到空旷无人的地方,安心地修炼武功。 第三道门,就是新娘子闺房的门,一位老者正站在门前,气定神闲地等着。 史弥远—— 离着多远,郭默、赵汝述和孟共就认了出来。 “哈哈,今日燕王殿下纳妃,有史相亲临,实在是增色不少啊——” 这就是郭默要带赵汝述前来的目的。 论资历,赵汝述不次于史弥远,论身份,史弥远是枢密院使,赵汝述却是刑部尚书再加上燕王府的左长史,又是赵宋的皇室宗亲。 只是,过去那么多年,赵汝述实际上算是依附在史弥远的门下,初见面时还多少有些不适应。 话说,这二位也有好几年没见了。 自从那年,赵汝述“奉旨”到两湖前线劳军,就彻底把自己搭出去了。 后来,成为了燕王府的长史,尤其在入驻洛阳城之后,赵汝述更是没了回临安的心思,甚至早就派人将他在临安的家卷,都接到了洛阳城。 这样做貌似不合乎朝廷的规矩,可是,谁又能说些什么呢? “哦,原来是明可啊,这些年没见,你倒越发的精神了——” 看到跟自己说话的,正是当年自己的两大智囊之一的赵汝述,史弥远的心里还是有些不是滋味。 遥想当年,他史弥远贵为枢密院使,六部尚书除了老程珌的礼部,都会以他马首是瞻。 大理寺和御史台,更是直接掌控在自己手里,就算是官家赵扩想要发布什么诏令,没有他史弥远的通过,那也就只是一纸空文而已。 薛极和赵汝述,更是他史弥远最为倚重的两大智囊,无论军政还是民生邦交,这二人还从来没有让自己失望过。 可如今...... 这二人居然成为了燕王府的左右长史,而为数不多的,敢跟自己在“大庆殿”上分庭抗礼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