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射雕之剑归何处_第二百八十七章 汝还战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七章 汝还战否 (第3/4页)

宫里出来。

    现在,杜义也算新皇李睍面前的红人,直到天快黑了,杜义才能从皇宫里出来,就被尉迟兄弟直接带到了此处。

    “小义,你可知道王上到底是怎么死的?”

    对于自己这名记名徒弟,尉迟轩也了解的很,这小子不仅武艺不错,家境不错也读过几年书,比起那两名义子,更被他看好。

    “师傅,您的意思是想问凶手吧?据我所知,王上确实是被毒杀的,只是到底是被谁毒杀的,我们都没亲眼看到,到现在还是个迷。”

    这种事情,杜义自然不好瞎说。

    “小义,为师问你,王上有可能是李睍派人杀的吗?你要想好了再回答,此事事关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

    “秃鹰”尉迟轩冷冷地问道。

    “师傅,您这不是为难徒儿吗?虽然中兴府也有很多人传言,王上的死是当今夏王所为,可是始终也没找到直接的证据。”

    “就连被怀疑最狠的拓跋宏,到现在也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

    “这事要是放在一个多月前,的确是件大事,但是现在一个多月过去了,大家的注意力都被西边的战事转移了。”

    “大宋燕王派来的三万‘敦武军’和三千燕王护卫军,真是强悍!”

    “尤其是那三千燕王护卫军,跟蒙古铁骑一对一硬撼,丝毫不落下风,反而仗着兵甲之利,将蒙古铁骑打得落花流水。”

    “哦,你快说说,到底是什么样的战况?”

    看到杜义说得眉飞色舞的样子,旁边的“开碑手”雷德似乎更感兴趣。

    原来,孟共和赵成宇入“银城公主”府之后,双方达成协议,成立“夏宋盟军”,而孟共作为联军统帅,拥有最高指挥权。

    兵力分配上,大宋出三万“敦武军”,西夏也出三万军队,共计六万人,直接驻扎到蒙古人退出的肃州。

    三万西夏军守备肃州城,而孟共的三万“敦武军”,在城外五里处扎营,双方成互为掎角之势。

    赵成宇的三千燕王护卫军,直接成了“银城公主”的护军,毕竟这位也是大宋燕王的侧妃,理当享受这样的待遇。

    孟共接掌最高军权,整个过程出奇的顺利,甚至受到了西夏将士的一致欢迎。

    毕竟在不久之前,军中的刺头已经被“银城公主”清理了一遍,再看到大宋“敦武军”的威势和装备,明显比西夏军要强出一大截。

    更重要的是,西夏军已经败了好几阵了,还真没人敢出那个头,敢去跟蒙古人硬碰硬。

    而大宋的“敦武军”一来,蒙古人居然一仗也没打,就直接退避两州之地,这一里一外的差距,也太明显了。

    而且,“敦武军”的大名,即便是西夏这帮人,也早有耳闻,据说这位“敦武军”的孟都统,还是燕王麾下第一战将。

    诸多的因素,导致了“银城公主”当众将西夏军虎符交到孟共手上时,西夏诸将竟无一人出言阻止。

    还剩下一万来西夏军,就常规地分布在甘州和西凉州,负责后勤物资的转运,和器械的整理维护。

    这个任务也至关重要,大量的物资,是从大宋境内转运过来,到了银州,再向前线转运,“银城公主”就专职负责此事。

    郭默麾下的军队,自成立之日起,除了狠抓训练、狠抓装备,比别的军队还多了一块,就是注重“舆论战”。

    像他们一到西夏,蒙古大名鼎鼎的贴木哥汗,就立刻退让两州,带着两万多蒙古铁骑缩回了瓜州,这样好的素材,孟共自然会好好利用一番。

    将这件瞩目睽睽之下发生的事情,合理地加工、夸大之后,再次以文字或传唱的形式,向西夏诸州宣扬出去。

    短短几日,“夏宋盟军”就收到了附近西夏民间的各种捐赠,孟共来者不拒,让军需官一一登记在册,并按市价折成金银再返给这些拥军的西夏人。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部分军需问题,大宋“敦武军”的仁义之名,却又再次传遍西夏。

    这一幕幕看在三万西夏军的眼里,他们简直就傻眼了,在西夏带兵当兵了这么多年,哪见过这样的场面?

    他们住在有城墙防护的肃州城里,而远道而来的“敦武军”,作为客军却在城外安营扎寨,想想都让这些西夏将领面有惭色。

    几位西夏的高级带兵将领商议之后,亲自来到城外孟共的大营里,要求双方换一下营地。

    孟共当然不会同意,这一招也是郭默给他们出的主意,包括之前的“舆论战”和按市价返给西夏人银钱。

    虽然孟共一开始也不明白燕王为什么要他们这样做,但是,当一切在他眼前发生的时候,连一向稳重的孟共也被这神奇的效果给惊呆了。

    兵还可以这么带?

    仗还可以这么打?

    民还可以这么处?

    此时,本就对郭默忠诚无比的孟共,更是对这位燕王殿下,敬若神明!

    “诸位,你们还是在肃州城里驻扎吧,不是孟某说大话,如果让西夏军驻守城外大营,不说打仗,就说如何建营、巡营、守营,你们都未必能做好。”

    孟共这话说的算客气,西夏人真的跟大宋,或者说跟“敦武军”比营寨的修建和防守,那真不是只差一个级别的。

    虽然孟共说的是事实,几位西夏的高级将领还是不依不饶。

    最后,孟共出了一个折中的法子,让西夏军选出一万人,在“敦武军”的一侧再扎一营。

    并从“敦武军”中,派出一百人到这一万西夏军中,手把手地辅左他们的百夫长。

    比如教西夏军如何扎营,如何训练,当然包括郭默最初整理出来那些“洗脑”的东西,孟共也“变本加厉”地,用在了这一万西夏军的培训上。

    短短几天时间,这一百名“敦武军”的军士,以“指导员”的身份,同西夏军同吃同住同训练,从身体和思想两个方面去影响这些西夏军。

    这,同样是郭默给孟共出的主意,至于结果怎样,试过了才知道。

    “夏宋盟军”跟瓜州城里的贴木哥部对峙着,孟共却一点也不着急。

    十天之后,一万西夏军培训的差不多了,孟共就让肃州城里再出一万西夏军,与城外这一万西夏军对换。

    这样一来,一个月的时间,孟共就能够把这三万西夏军,完完整整的“调教”一遍。

    想来有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万西夏军的战力会提高一个层次,恐怕连思想也会向着大宋,靠拢一个层次吧。

    双方对峙半个月之后,贴木哥就发现了问题。

    对方明显是在大练兵啊?

    而且有不断的西夏人到对方军营旁去交易,短短半个月,那里简直就成了集贸市场。

    孟共更是“可恶”,直接让银州从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