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85 我们既生产艺人,也做艺人的搬运工 (第2/2页)
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也是,如果真是间谍,哪有这样的。 如果间谍都这么倒霉,那没人会乐意当间谍了。 所以既然不是当间谍,那就是为了利益了。 要知道,佐田雅志进入中国的时候,正是国内开始改革开放的时期。 在那之前,外国人对华夏了解的很少,都认为华夏是一个神秘之地。 这就好比后世大家对于朝鲜的好奇一样,因为那时候的朝鲜也很封闭。 另外,中国此时已经是十亿人的规模了,人口数量世界第一,这对很多人看来,是个巨大的市场。 佐田雅志的父亲是个中国通,佐田雅志受父亲影响,想要来中国尝鲜,在中国打响知名度,顺便赚一笔,这是再正常不过的cao作了。 这个想法也没错,但他来的太早了。 在八五年之前,国内娱乐业虽然是一片蓝海,但也同样十分保守。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国内此时还没有专业的造星机构,且给艺人的报酬也是相当之低。 就如佐田雅志所说,此时在国内,你不管是开演唱会,还是出唱片,都没有什么分成一说,只有主办单位给你一点奖金。 这点钱对很多国内人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但对佐田雅志来讲,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所以在这个时期,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开演唱会,出唱片,基本是没啥钱途的,因为不会有相关的机构给你巨额报酬。 就算佐田雅志此时在国内名气很大,但名气大的基本都是他的歌,而不是他本人的名字。 比如之前姜昆的相声,讲的就是《男子汉宣言》这首翻唱歌,可里面说起这首歌的原创,也只是说是一个日本歌手,压根没提佐田雅志的名字。 而实际上,佐田雅志这个名字,除了像余德利这样的人外,真正能记住的人也很少。 原因倒不是佐田雅志是日本人,而是他在国内受到太多约束,没办法在国内保持热度,也没人捧他。 艺人这种东西,都是讲究热度的,这个时代也是一样。 你如果不能时刻在老百姓面前刷存在感,大家很快就会把你忘掉,哪怕你唱的歌再好也一样。 除非你的存在感很高,有了一票铁粉,那才能有可能被大多数人记住。 可佐田雅志,很明显做不到这点。 但是,你要说佐田雅志为爱发光,单纯为了中日友好才来国内拍电影,开演唱会,那根本是扯淡。 佐田雅志要真这么热爱中国,他干嘛不好好学中文? 没错,曹志强早就发现了,佐田雅志的中文特别的烂,他真的只会几句简单的问候语。 而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国家很有好感,那学习对方的语言,是基础中的基础。 就好比后世国内那票曾经追韩流明星的小年轻,不都上赶着学韩语吗? 同样道理,佐田雅志的情况,也是这样。 他其实只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想来中国淘金,可惜运气不好,加上用错了方法,结果才负债累累。 讲真,如果对方不是间谍,只为了赚钱,拍毛的纪录片啊。 你哪怕来国内翻拍一些霓虹国曾经很出名的电视剧也好啊。 比如那个正在霓虹热映的北国之春,你改一改,在国内找人拍一下,去南方的海南岛,搞个《南国之春》,再拿回霓虹播放,铁定赚钱。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方如果不是这么倒霉,因此而落魄,也不会让自己捡漏啊。 “佐田先生。”想到这里的曹志强笑眯眯的道,“你的情况我大概了解了,其实呢,关于你这部纪录片的版权问题,我是无能为力的,相信谁来了也没用,毕竟国情如此。 但是,如果你只是想赚钱,想早点把你的债务还上,并且更近一层楼,赚很多很多的钱,我倒是有个办法。” “哦?”佐田雅志一听这话,立刻就不困了,“什么办法?” “我们双方合作。”曹志强微笑道,“咱们合作开一家合资性质的音像公司,然后打着中日交流的旗号,专门做跨国性的娱乐生意。” “这……”佐田雅志眨眨眼,一脸迷惑,“具体怎么说?” 曹志强笑了笑:“很简单啊,我是一家出版社的总经理,哪怕这个出版社还没开业,但也快了。 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掌管了一家出版社,就等于掌握了国内的图书跟音像制品的发行渠道。 然后呢,我是这么想的。 我先以出版社的名义,开一家独资的艺人企划经纪公司。 你在日本呢,也开一家艺人经济公司。 然后呢,我们两家公司合作,建立一个合作伙伴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两家分属不同国家的艺人经济公司,签署一个国际合作协议。 协议的内容可以细谈,大意嘛,就是互相在自己的国内,推广对方国家的艺人。 这样一来,像你们国家的山口百惠啊,中岛美雪之类的,她们的歌曲,都可以授权给我们,再由我们,来把对方的歌曲,在大陆发行。 如果交给我们发行,我们可以跟他们进行分成制,也就是这里的利润,会跟对方进行一定比例的分成,这样可以让对方获得大量的利润。 同样道理,作为对等原则,我们也会推出一批华人歌手的歌曲,交给你们的经纪公司,拿去日本发行。 也就是说,我们的公司,发行你们日本的艺人作品。 而你们的公司,发行我们华人的艺人作品,彼此进行一种合作共赢模式。 这种情况类似一种公平公正的对等贸易。 如此一来,你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歌手艺人,而是一个经营艺人的公司,无论你推出日本艺人来我国发行,还是我国艺人通过你们在日本发行,你都能赚到一个中间费。 我相信,随着你我两国来往的日益频繁,这种文艺界的互动也会越来越频繁。 而我们,就是第一个做这门生意的人。 相信我,哪怕日后会有后来者跟风,但我们作为第一个做这门跨国艺人生意的公司,绝对会收获最大利润。 我们既生产艺人,也做艺人的搬运工。 反正不管是进还是出,都能捞到利润,何乐而不为?” 7017k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