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章 惊世之才(求月票!!!) (第1/2页)
,穿书后我捡到了反派 当四个侍卫把文书都抬进来的时候,事实上他依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一个先生而已,如果真的是有着治国理政的王佐之才的话,那又何必纡尊降贵的来他一个将军府做幕僚。 另外,如今只是过了不到一个时辰而已,甚至只有半个时辰,这么多的事务,哪怕是他,一直的去看的话,然后认真的批阅,也要半日的时间。 半日和办个时辰的办事成果一目了然。 至于说效率,真的会有人能够在半个时辰把整个月的国家大事处理好么? “先生怎么说的?”他命人把抬着的文书放了下来,随后询问道。 “先生说,如果您有任何问题的话,可以自己重新批阅,他......姜先生说不负责第二遍了。”侍卫虽然觉得此话有些不敬,但,却也还是硬着头皮一五一十的复述出来,他自己的是什么职责他还是知道的。 段安的面色微变,不露痕迹的皱了皱眉。 他虽然欣赏这位姜先生的才华,只是,天底下有才华的人多了,至少,他的幕僚也都能够处理一些政事,只是,很多的时候,他们处理的也只能算是中庸而已。 根本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意见,就像是那群朝堂上的文生一般,不是说他们没有用,而是根本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 自古以来,文臣都是忙着争权夺利的。 尸位素餐博个虚名,都是如此。 西陵王朝也不例外,很少有那些社稷之才能够站出来,振臂一呼,正天下士风。 再加上上面那位的各种权谋,整个朝堂之内的局势就更加的错综复杂了。 他轻轻的揉了揉眉心。 “好,你们先下去吧,我看看。”段安直接说道。 同时,他心中已经对姜练有些不满了。 只不过他的修养极好,即便是有些不满,也只是记在心里而已,还有待观察,可能先生的才能不在这方面,如果有其他方面的才干的话,还是能够覆盖这一点的不满的。 四个侍卫直接躬身离开了,回到了姜练的住处外面驻守着。 四人已经是分配给了姜练,自然是要听从姜练调遣的,段安那边,也不缺侍卫。 段安在几人走后,拿起了第一道文书。 这是大河省的水患。 水患是天灾,一般这种天灾诞生之后,朝廷都是要发放大量的银子下去,贪赃枉法的,也一直不在少数。 天灾对于普通民众的灾难仅占了六成,而这些不干人事的为政者,对于人民的苦难,则是占了四成之多。 所以,每次遇到这种天灾之后,朝廷都会派军队过去驻守着,算是劳民伤财了。 不过却也没办法,俗世王朝嘛,对于天灾还是很畏惧的。 没有那种移山填海的修士,哪怕是他这种金丹期,面对天灾也没什么办法。 姜练的笔迹是用朱笔勾描的,所以很是醒目。 初时,段安还不在意。 量他能写出什么来。 都已经准备好勾了重新批阅了。 但,看了第一行字之后,他却猛然怔住。 “以工代赈,调集民众修河堤,清淤,疏通河道。” 这是第一行字。 别的不说,光是前四个字,就让他如同醍醐灌顶一般。 对啊,有了水患,就会有流民,以工代赈,这四个字太重要了! 既能够安抚流民,使得他们不至于流离失所,也不至于流亡各地,没有饭吃。 也算是个自食其力的好办法。 这些民众想要的,不就是一口饭吃么。 至于之后的就是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了,以工代赈,工是什么,就是为了治理水患。 如果用了这个法子,别的不说,至少,数年之内,应当是不用担心水患的危险了。 这就是合理的法子。 却断然不像是个普通先生能够想出来的。 至于第二行字。 则是“水患多伴有瘟疫横行,在各地调集郎中,前往勘查施诊。” 就这么两句话。 但却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没有一句废话。 把民生都已经是关注到了极致。 他紧接着连忙找到了第二份的文书。 这是一封军事急报。 当然,说是急报也没有那么的急,不然也不会压在这里了。 这是一个边关发来的文书。 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劫掠,抢回去了很多的东西,现在人已经走了,是以,急报也就没有那么急了。 上面的批注只有四个字,“通商互市。” 这四个字,却是让段安呼吸紧促了起来。 他不是没有想过要通商互市,只不过,真正的做起来,朝中还有不少的穷酸文人在反对,反对的理由很可笑,一些人认为可以直接切断那些游牧民族的供给。 另一些人认为,这些人都是蛮夷,不配和王朝通商。 不过,这绝对是最为稳妥的方案。 他当时也只是想想,并不敢宣之于口,因为牵涉甚广,谁知道通商互市了之后,会不会让游牧民族强大起来。 别的不说,这些游牧民族缺的只是铁器,如果大肆的放给他们铁器,绝对是他们抵达王朝核心地带的一柄利剑。 近年来,通商互市虽然没有,但,私下里的通商,却是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 无论王朝怎么禁止,商人为了高倍的利润,甚至能够买通上下,沆瀣一气,哪怕是杀鸡儆猴,也没有什么用处。 甚至这些官也成为了通商互市的阻力。 这是让王朝头疼的问题,不过真正的打开通商口子,还有许多的麻烦事需要处理。 这就是他要去和上面商议的了。 不过不管如何,仅仅是两张文书,一个是内政,一个是外敌。 这位姜先生处理的有条不紊,提出的东西,都是提纲挈领的,这恐怕还是建立在先生不知王朝内部的势力的条件下。 如果让先生知道王朝的内部条件,可能直接就给出解决方案了,而不是这种惜字如金的仅仅只是给出个大方向了。 他继续的翻看了数道文书,里面的赤红色的批注,直接让他整个人都震撼了。 条理清晰,一桩桩一件件,绝无半个字是虚笔,都是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