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3章 去,跟那个渔民问一声 (第1/2页)
天津总兵曹友义? 崇祯知道这个人,但他不明白,曹友义怎么会在这荒僻的地方? 这个问题陈秋自己也不知道,但是耐不住他身边跟着一个灵魂状态的朱元璋啊! 他游荡在这片大地几百年,很少有事情是他不知道的。 就算当时不知道,后来也会听说。 并不会因为清朝文字狱以及修订四库全书时毁坏太多资料以及封住民间的口,而被损失史实流传后世的历史读物所误导。 史书上只记载“李自成入京城时,帝自尽于煤山,众者皆降。 唯天津总兵曹友义,未降,不愿事贼,后离去,不知所踪!” 但是老朱知道,曹友义就是躲在这一片荒凉的渔村当中。 行走在渔村里。 陈秋指着渔村里那些补着网,很有兴致的观察着他们的渔民,笑着说:“你看看这些人,看他们就知道,咱们来对了地方!” 崇祯看不出有什么特殊之处,在他看来这群人应该就是实实在在的渔民,因为他们修补渔网的手就没停过,看上去异常娴熟。 看着他迷茫的样子。 陈秋看他的样子就知道他不懂,就问马贵:“你看出这些渔民的特殊之处了吗?” 马贵点头:“回将军,马贵能看出这些人不对,凭的是一种感觉,但却说不出哪不对!” 上过战场的人就是这样,他虽然不知道哪不对,但就是知道不对,这是在战场上厮杀而得来的危险直觉。 陈秋看向杜风雨:“杜百户,能看得出来吗?” 杜风雨躬腰抱拳:“回将军,能看得出来! 很简单,我们将近200人的兵甲进村,这些人依然很镇定的在修补渔网。 并且在修补渔网之余,很警惕的观察着我们。 如果说,这只是一群普通的百姓,那么他们早就四散而逃了。 俗话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意思就是土匪搜刮老百姓的钱财,祸害老百姓就如同一把梳子梳过头发一样,而老百姓就是头发! 但是官兵,却比梳子更狠,篦子是什么?是一种齿和齿之间缝更小的梳子,是老百姓用来抓虱子用的。 用这种篦子梳过头发,很容易可以将头发上的虱子蛋给梳下来。 由此可见这个篦子之间的缝隙有多小,就连头发上带着的虱子蛋都能被梳出来,虱子也会被梳出来! 意思就是说,如果土匪搜刮,老百姓还会有一些余地,因为他们也不敢把老百姓压得太过。 毕竟他们要等老百姓缓过劲来再抢第2回。 一顿饱和顿顿饱的区别,大多数人还是知道。 可是官兵不一样,如果说土匪搜刮,老百姓还留有点余地的话,那官兵搜刮老百姓就是一点余地都不留,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甚至一点余粮都不会给老百姓留下。 因为,如果他们抢了老百姓,坏名声也是朝廷来背,他们只需要换个地方驻防就行! 可是土匪不行,土匪的坏名声没有别人帮着背,他们也很难换地方,大多数也都是那么一块地方熟悉的,方便躲过官兵的围剿。 所以他们不敢做的太过,因为做的太过,他们就没有办法在当地立足。 比如左良玉的人马,就是打到哪抢到哪! 所以,在这种村落里面看到了官兵或者看到了兵甲不慌张的,那么很有可能在他们的渔网底下,就有一把刀或者一只小弩! 甚至我们这将近200人的披甲士兵进村,在对方看来,区区200人不到,还是能吃得下!” 崇祯没想到,这些渔民不正常的原因居然是如此。 更没有想到,大明官兵的声誉,已经差到了这个地步。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多讽刺的话语。 但这居然是大明官兵的写照。 他明白,这是陈秋特意说给他听的。 没错,陈秋就是故意说的。 “其实大明搞成这样,李自成能够攻破京城,清兵能够打入关,都是因为这句话。 还要因为一个人,一支军队!” 陈秋一行人缓缓的走着,一边走一边说:“《神宗实录》上说【万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两朝平攘录》中记载:【平壤南兵撤回时,以王赏不给鼓噪于石门寨。 总兵王保与南兵有小忿,遂以激变耸惑军门,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