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44.软文明理论成型 (第3/4页)
有可能是出国访问,也有可能是几次“南之巡”带来的纪念地。 他出生和建都的地方一定有一大片范围弥布着他的文化影子,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这个文化圈子是尧帝故里的重要特征。 《软力论》在软力能量上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为什么在地下建筑挖掘中能够很容易根据建制来推定是君王人物的墓葬?在地上建筑根据规模一定是帝王所居?秦始皇陵、故院给了我们直观的答案。所以,尧帝出生的地方未必有大的建筑体,但他建都的地方一定有一个宏大的建筑群。庙底沟发现的黄帝在铸鼎原所住的房屋仅柱子就有六十四桩。那么要想证明何地是尧都,类似这样的建筑物是最有力的依据。 软力论还告诉我们,软力机体之间在一定的范围内为了某些暂时的利益构成软力复合体,简明的说是一种联系的关系。任何一个人类个体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他必然和其他人发生关系,在古代没有电话,发生关系的前提是越近越合理,面对面才更有可能,这就决定了一定的地域范围有利于这种联系的存在条件。 先说尧帝的宗亲,尧帝伊祁氏,其母属于炎帝部落的伊氏,其父应该是黄帝系祁姓,建立伊祁氏才有可能。不管帝喾是不是他父亲(学术有争议),但帝喾的生活、建都、埋葬大都分布在豫州北部、晋州南部一带。如果父亲没到过的地方,儿子出生就没有道理。我们至少说他应该和黄帝、炎帝脱不开干系,因为他制陶的技术是从炎帝部落承袭的。因此,他的出生、生活、建都的地方至少会有很多黄帝、炎帝的影子,或者炎黄文化。 还有他的儿子的踪迹一定和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丹朱。 再说他的人际关系,他和舜、许由等要发生关系,必然和他们来往,那么这些人物的生活和他地理位置的一致就成了必要的条件。这些人际的联系就构成了一定的软力场,我们必须以是否有这样一个场的存在做标准,这也是弄清尧帝故里的必要条件。否则,尧帝让贤、访贤的许由、舜、以及他的厨师彭祖的故事就成了无本之源。 综合以上,《软力论》为我们找到了寻找尧帝故里的框架思路,让我们看到了一条明晰的线条:一、地上的文化名称首先在一定范围要有一个圈子,这个文化圈子不受现代行政归属的影响。在这些圈子中必定有一个密度大、半径长的文化地域。二、他的周围一定伴随着和他有关系的重要人物的文化印记。三、地下的考古必须符合尧时代的生活条件并且和他的能量相匹配。 其中,第三条是前提条件,没有时代生活条件的事实,其它条件都是空中楼阁。第二条是旁证,它是凿实尧帝故里的楔子。第一条是特征,没有这样的特征至少看上去都不象尧帝故里。 在此理论下,许乐一一辨析全国“尧帝故里”相争的地方。 湘南的攸县说、桃源说、常德说;宁苏的高邮说、宝应说、金湖说;徽州天长说;钱塘兰溪说;齐鲁荷泽说、定陶说、曲阜说、益都说;冀州顺平说、唐县说;晋州长子说、绛县说、临汾说、黎城说。 许乐一一分析着,然后分别给出结论:湘南的三个地方桃源、常德、攸县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圈,为了简明问题,称尧帝华南区文化圈; 同样道理,兰溪,天长,高邮、宝应、金湖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圈,称为尧帝东南区文化圈; 齐鲁的荷泽、定陶、曲阜、益都,称为尧帝东夷区文化圈。 冀州的顺平、唐县,称为尧帝炎帝区文化圈。 晋州的临汾、绛县、长子、黎城,称为尧帝黄帝区文化圈。 这样,问题就脉络分明了,我们运用软力半径和软力核能量的原理一眼就看出,尧帝作为统治集团的君王,他的影响力的软力半径是最大的,软力能量是最高的。所以,在地面的特征就是文化符号密集和区域广大。 首先排除尧帝华南区文化圈,其次排除尧帝东南区文化圈,再次排除尧帝东夷区文化圈,最后排除尧帝炎帝区文化圈。 根据辐射半径和密度,只有尧帝黄帝区文化圈,也就是晋州境内,晋中南这一大片地域内,平遥、霍州、浮山、古县、翼城、蒲县、吉县、隰县到处呈现着尧文化遗迹传说等,和炎帝、帝喾、舜帝、丹朱、彭祖、许由的遗迹传说交相互应。 只有这里的特征才符合尧帝的软力半径和软力场能量,和他的地位相匹配。 在各个文化圈里,冀州说,最大的可能是和尧母亲有关,然后衍生出来尧的纪念。 齐鲁说极有可能是尧帝开发陶瓷业的经济区,因为那里的土壤很适合大规模制陶。 冀州、齐鲁同时也可以说是尧帝的二级文化传播圈。 宁苏、钱塘、徽州估计和彭祖有关,尧帝让亲密朋友去管理那里,经常去视察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湘南那里,有可能只是尧帝闲暇时“到此一游”。 这两个文化圈也可以说是尧帝的三级文化传播圈。 再重点分析晋州境内的尧帝文化时,会看出这样的脉络: 尧帝建都临汾平阳。 绛县的尧寓村应该是尧寓居过的地方,“寓”这个字的信息毫无争议,不会是出生和建都的地方,估计和访舜有关,也许是途中住宿休养。 长子是尧帝儿子的封地,但未必就是尧出生地,不然“京老”应该出现在这里,并且出土碑文也记载是“避暑”,说明尧帝曾经在儿子这里住过一段。 黎城的地下、地上实物和历史记载等各方面的资料相互印证,“尧头村”,“京老凹”为我们做出了圆满的回答。 分析的结果:尧帝生于黎城、终于黎城。建议:长子县定位尧帝避暑地;绛县定位尧帝寓居地;临汾定位尧帝古都;黎城定位尧帝故里;平遥定位尧帝古陶地;冀州定位尧母故里;齐鲁定位尧帝陶基地;其它的就定位尧帝巡游地。 随后,许乐又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述到,确定帝尧发祥地有六个要素:三阿之南;斗维之野;三河;丹陵;龙山文化;适合古人生存。 许乐明确提出,很多人把尧帝母亲的出生地和帝喾见面的地方、生育的地方都给混淆了,“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 竹书纪年又说到,(帝尧)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祐。”眉八采,鬓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及长,身长十尺,有圣德,封于唐。梦攀天而上。高辛氏衰,天下归之。去除“黄龙附体”、“赤龙感之”等“神授”外衣,弃“孕十四月”等不科学之说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