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3章五洲四海 (第2/2页)
在房间里看起了道经。 该说不愧是紫云道准备的房间。 陆渊在房内的书橱上,发现了十来本书册,看了看名录,全都是紫阳道的一些先人着述。此时摆在屋里,任由客人观看。 为了输出自己的道统理念,紫阳道也算是竭尽所能了。 想着来都来了,马上就要参加对方法会,多了解些总没错的心思,陆渊拿起了一本“云霄子净明真玄经”看了起来。 此书通篇七余万字,根据开篇自述,本书作者云霄子,是紫云道第七代道主,两千多年前的人物,自述即将飞升成仙,于是在离去前留下此经,以明后人。 这开篇序文,倒是让陆渊微微错愕。 若是他没记错的话,现任的紫云道主,乃是紫云道第十九代道主,距离此书的第七代道主,也就差了十二代而已。 可十二代时间,竟然就已经隔了两千多年了。 “难不成?每一代的紫云道主,都能活两百岁不成?”陆渊稍加推算,不由得出这结果,整个人都是震惊错愕。 江湖传闻,武者一旦突破先天,便打破了天地玄关,自身精元不泄,于是寿命延长,可活一百五十岁。 但一百五十岁,就差不多是武者的极限了,没见过哪几人能超过此大限。 可紫云道的历代道主,却一个个能活两百岁以上。 “这难道就是修仙和练武的差距? 修仙有成之后,最少也能比武者极限的先天宗师,多活个五十年以上?” 陆渊想到这些,心绪不由起了波澜。对于修仙,更加好奇向往了。 他强压住这些念头,继续往下看去。 翻过前序,就是正文。 此经和其它道经没什么区别,经文中主要讲的,是一些修行上的心境问题,还有一些控火咒法,以及云霄子一些游历见闻。 其中心境咒法之类的,陆渊没有多看。 他此前看过的诸多道经,基本都有类似的讲述,其中着书者比云霄子更有名的,都不知凡几。 但不管是哪本道经,心境方面的一些描述,都玄之又玄,只能由观经者自行去领悟体会,最终所得也与经书上说的,并不会完全相同。 而咒法之类的,那就更不用说了。 只是一些仪式咒语,你就算把仪式摆好,照着念出来,也根本没什么用处。 别说眼前的控火咒了。 此前陆渊还在道经中看过,号称能召唤鬼神、驱水避火、驾驭飞剑……等等的咒文。可等他一复制出来,却没一个能生效的。 倒是一些特殊的仪式,布置下来,能通过这一套的行为和最终的成品环境,能帮助人静下心神,更好的参悟道法,提升心境,算是有点用处。 不过虽说这些道经的咒文仪轨之类的东西,全都洗不了什么用处,但也不能说这些都是假货,骗人的。 陆渊觉得,道经或许是真的,里面讲的一些咒法仪式也是真的。 而之所以他们这些外人复制起来,起不了相同效果,可能是缺了法力的原因。 毕竟不管哪个神话,哪本道经,在写下这些故事经文的时候,都说了一个前提,那就是需要有法力。 就像汽车想要动,你得有电力或者石油驱动,没有能源,再好的车你也开不起来。 而法力就相当于能源。 ‘或许还不仅仅只需要法力。’ 陆渊练武练得久了,虽然没有修过仙,但两者都属超凡,应当也有些共通之处的。 因此他也曾有着猜测,或许法力与那些咒法仪式,还并不只是全部。 就如武者一样,招式是一方面,内力是一方面,内力与招式的技巧配合又是一方面。 法力就等同于武者的内力,招式等同于咒法,而内力与招式的配合技巧,这才是施展一门法术的关键。 而类似于这种技巧关键,就属于各大道脉的真正传承隐秘了,是不会诉诸于经文之上的。 这也是陆渊再看多了道经之后,对于各种咒法仪式,就在没什么兴致的原因之一。 很简单。 人家摆出来的都是空架子,样子货,你就算看得再多,没核心技术,又能有什么用? 而等你有核心技术了,那自然也有相配套的法术。学习其它的咒法,又不配套,同样也没用。 【讲真,最近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yeguoyuedu安卓苹果均可。】 陆渊又不是神棍,不指着这些表面功夫去骗钱,当然不会浪费时间,去学这些有的没的。 略过咒文的内容往下看,就是一些见闻游记了。 这位云霄子道长,却是位喜欢游历天下的人。 据其所述,天下有四海八荒,五洲十地,而越国所处这片区域,不过是五洲中的东洲,位于东海地界。 除了东洲之外,还有南洲、西洲、北玄洲,南玄洲。 五洲之中,东洲最大,面积几乎相当于其它四洲之和。 东洲人口也最多,物产文化最为繁盛,有大小数百国。其中最大者可比梁、越、周等国,最小者就只相当于越国的一府一县,旋起旋灭,宛若浮萍。 东洲往西,便是西洲。该洲与东洲相连,但连接处甚为短窄,不过数十里,通道南北,便是海洋。 西洲地处西海,该地多为荒漠野林,文化稀疏,人口稀少,建国者极少,多为蛮荒部落。该地之民愚昧,野蛮懒惰,长得极丑,犹如恶鬼。故也有人称之为罗刹之地。 南洲与东洲隔海而望,地处南海,面积只相当于两三个大越,周围列岛环绕,其上人烟比之西洲更稀,甚至都还没建起国度,都是些野人部落,愚昧无比。 北玄洲与南玄洲地处孤渊海,此地倒是文化兴盛、人口繁茂,建国不少。但该地之民野蛮,崇尚血祭,巫蛊盛行,人多愚昧,也不足为提。 以上这些,就是那位云霄子道长,花了百年时间,周游五洲四海之后,所得的经历总结。 游历篇两万余字,可谓是极大的扩宽了陆渊的视野,也让他第一次知道,世上竟然有五洲四海之说。 此前他阅读诸多经文典籍,里面提起天下之广,多以上古三帝划分的九州十域来论。 可上古三帝的九州十域,按照云霄子的道经所言,区域只局限于东洲、东海,甚至只占了这两大洲海的一部分。 相较于五洲四海来说,只是一隅之地而已。 “按云霄子的游历所述,其它各洲各海,都有修行之士,不过修行的体系,与东洲、或者说与大越这边,大不相同。 有巫术、血术、鬼术、虫术、神道等等…… 就连最基础的武道之术,也大有相异,不尽相同。 这天下之大,何其广乎?” 陆渊看完全经,合起书后,不由长叹。 虽然云霄子用来讲述自己游历的文字,只不过两万余,但却已经把他从一个视角,带到了另一个视角,不在局限于大越一地。 “就是按经上所述,整个五洲四海,最为繁华强盛之地,还得是越、梁、周这几国所在区域。 而其余,不管是东洲别处,还是其它四洲,都较之此处差了不知多少。 如此来看,上古三帝,划分九州十域,或许并非是他们不知道,天下之广,而是完全看不上其它的蛮荒之地,不屑于划入其中。” 陆渊想到这种可能,深觉,或许这便是真相。 毕竟上古时候,理论上讲,仙灵之气是比现在强上不知多少的。 那个时候的上古三帝,在神话传说之中,那是真正的大神一流。 云霄子都能游历五洲四海,这等人物,不可能做不到此事。 而知道又不说,除了瞧不上,好像也没别的理由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