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第2/2页)
怎会帮他来当说客?” “师妃暄已经成为他的贵妃,佛教也已经与他和解。” “原来如此!真是好手段。” “不知宋兄意下如何?” “我心中所想,他均已做到了!也罢,去长安见见这位雄主。” 随着天刀宋缺的决定,宋阀全体投降,岭南之地也和平回归华夏。 ………… 巴蜀李唐也收到了华夏之主的来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李渊看完这封信感触颇多,向特使同时也是老熟人的杜如晦问道:“虎太祖可还说了些什么?” 杜如晦一脸严肃的回答:“吾皇亲口说,李氏一族,有功于黎民百姓,故而从优对待。 李渊加从一品唐国公,礼部尚书,长安任职; 长子建成,为人稳重,德才兼备,克己奉公,加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任巴蜀总管; 次子世民,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加正三品冠军大将军,随父长安任职; 三子元吉,扯鼓夺旗,勇冠三军,加正四品忠武将军,驻守汉川郡 其余人等,另有封赏。” 李渊对杜如晦说:“贵使一路辛苦,请先去偏殿稍作休息。” 杜如晦知道李氏一门要关起门来商量,也不多说,行了一礼,跟着內侍去偏殿等候。 李渊对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长孙顺德、裴寂、李靖等人问道:“你们觉得如何?” 李建成作为长子,首先站出来发言:“父王明鉴,儿臣觉得,其它的暂且不论,单就谢天虎的人品而言,还是可信的。此人要么不许,一旦许诺就不会变,他连佛门都可以原谅,更何况我李氏族人,咱们和他最多只能算各为其主,又没有真正的血海深仇。” 李世民听了,有些不高兴,因为他仅得了个虚职,而其父和两个兄弟,都是实打实得到的实职,于是出言说道:“那也未必,想那王世充一族,可是被谢天虎赶尽杀绝了的,连女人和小孩都没放过,请问王氏一族与谢天虎有何血海深仇?” 李建成当即反驳:“二弟谬也,想那王世充三番两次的拒绝谢天虎招降,直到最后时刻还两面三刀。如此行径,安能不惹怒华夏之主。王氏一族被灭,可以说是王世充一手造成的。” 李元吉和李建成是一党的,此番也落得实缺,连忙站出来附和:“大哥所言甚是,想那佛门与谢天虎死斗多年,尚能和解。我李氏若是能与之和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起码巴蜀之地的百姓不必再受刀兵之祸。” 长孙顺德:“我亦赞成二位殿下的观点,冤家宜解不宜结。况且仅余巴蜀弹丸之地,焉能与整个天下抗衡,一旦交战,最多不过是延迟其一两年罢了,有何意义。” 裴寂也站出来说:“两军交战各为其主,这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料那华夏之主也不会失言于天下,此事可行。” 李世民见众人都同意投降,不免有些心慌,雄才大略的他可不愿意轻易屈尊人下,于是对着老战友李靖使了个眼色。 李靖心里也在盘算,以一隅敌全国,到底能坚持多久,是否像长孙顺德说的那样,最多不过是延迟其一两年罢了,有何意义。 李渊见众人都说了话,唯独李靖没发言,便开口询问:“药师,你如何看待此事?” 李靖一边看见李世民在给他使眼色,一边盘算着能守多久,心里一阵煎熬,最后叹了口气,说:“唉!臣以为,隋失其鹿,英雄竞逐,天命归谢,已成定数。” 众人听了点头认同,唯有李世民一副不甘心的模样。 李渊听了众人发言,又自个琢磨一会,觉得谢天虎的这个招降条件算是比较优厚了,极大程度的保留了李阀在巴蜀地面上的势力。其人品也还算靠谱,从起事到现在,还没听说他出尔反尔过。 李渊打定主意,正色说道:“想当年吾等起义反隋,不外乎也是为了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天下纷乱多年,苍生渴望和平。今华夏之主有意再造神州,吾便成全与他。” 此言一出,众人也都点头称是。 “宣华夏特使进殿~~~~” 杜如晦走了进来,问曰:“唐主可曾想好?” 李渊郑重的回答:“李氏愿降。” 杜如晦赞曰:“此乃天下苍生之幸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