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5巴尔干火药桶(补了) (第2/2页)
起。” 他看着手中的情报说道。 一旁的参谋也搭话说:“希奥埃洛斯此人以雇佣军起家,如今武力充沛而明德不显。 或者另有图谋,将军是否要试试看。” “当然要是派人去试着联络看看,起码关于罗曼努斯四世皇帝陛下这件事情上,如果他真的那么忠诚,那他一定会提出杀死罗曼努斯四世。 言语会欺骗你,但行为不会。” “我这就派人过去。” “不,这件事情你亲自跑一趟。” “遵命。” 此时的特兰西瓦尼亚大营中,聚集着15,500名战士。 瓦拉几亚营的5000轻骑兵已经全部升级到三级,他们开始有了些轻便的装甲以及更强力的弓箭。 连番征战带来的胜利以及战争过后发下来的薪资和金币,冲散了一切阴霾。 这些金币在贫瘠的高原有着极强的购买力,牛羊,马奶酒,以及从瓦尔纳运过来的那些低度果酒,面包。 此时的罗马尼亚军团处于休沐状态,仅维持1/3的人驻扎在大营当中,其余的人要么在军营里休息,要么在周边城镇或者部落中找些乐子。 他们不是无欲无求的铁人,总归是需要发泄自己旺盛的需求。 还有些人委托后勤部队将自己的金钱,送到了居住在瓦尔纳或者布加勒斯特的家人们。 原有的瓦拉几亚营被新招募的那些边军填充。 各地驻军以及三个矿场的驻军全部替换完毕。 虽然他们的战斗力不及野战军的罗马尼亚军团强。 但起码在整个罗马尼亚军团被歼灭之前,他们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高原的庞大驻军,并不符合罗马尼亚对高原的军事需求,它实在太过庞大而不得不引人重视。 匈牙利开始往东边的边境增兵,已经面临克罗地亚反击的他们,十分担忧两线作战。 匈牙利的使者来到了瓦尔纳,进入了罗马尼亚堡。 这些马扎尔人所组成的国家十分彪悍。 他站在大公的面前,耀武扬威宣扬着匈牙利人的勇武以及克罗地亚的不堪一击。 并郑重的劝告希奥埃洛斯三思而行,撤去在边境上的大规模屯兵。 作为希奥埃洛斯秘书的奥古奇,很自然的接过了红脸这个角色,他大声呵斥来访的使者没有礼貌。 而使者对此嗤之以鼻,只是说我们旨在陈述事实。 说完这些他便行了个礼,离开了罗马尼亚堡,直接前往了新罗马。 作为手下封臣的希奥埃洛斯,擅自插手国际间的战争是一种僭越的行为。 当米海尔七世的御前会议上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约翰杜卡斯立刻斥责了希奥埃洛斯这种无礼的行为,在没有任何允许的情况下擅自与邻国交恶。 米海尔原本以为伊萨克科穆宁会出言维护希奥埃洛斯,但奇怪的是,他竟然就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帝国的政治是复杂的,在罗曼努斯的问题上,约翰杜卡斯和米海尔七世杜卡斯,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在对待罗马尼亚的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又是冲突的。 约翰杜卡斯言之凿凿,细说着这种无理,乃至于有叛变苗头的危险人物不值得重用,也不值得信任,他的士兵也没有应有的品德保卫罗马的皇帝。 这一句话惹毛了米海尔七世,这毕竟关系到他对禁军的掌控。他皱着眉头,没有直接拒绝约翰杜卡斯,而是说了一句: “希拉克略呢,让他过来见我。” 希拉克略急匆匆的来到了皇宫,他代表着希奥埃洛斯向御前会议上的所有领袖行礼,然后跪在米海尔七世的面前,获得了他的允许后,再起身。 在米海尔七世和约翰杜卡斯发言之前,伊萨克说: “你的罗马尼亚大公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为什么在征服特兰西瓦尼亚之后,仍旧保持如此大规模的军队驻扎在匈牙利的边境?” 抢先说话的伊萨克帮助希拉克略规避掉了那些刁钻的问题。 而历经历练已经成熟的希拉克略在一瞬间,就已经了解到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 他稍作沉思,然后开口说道: “匈牙利人的话也能信?他们一直伺机夺取多瑙河沿岸重镇西尔米乌姆,并以此为基地向斯拉夫地区甚至拜占庭帝国的巴尔干领土展开扩张。 早在之前泽塔地区的叛乱的时候,保加尔人塞维尔人以及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就有过合流,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如今泽塔地区叛乱已平,保加利亚叛乱也已定, 向西我们还面临着诺曼人的威胁,向北就是匈牙利,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将匈牙利人挡在外面是一件坏事。 如果陛下一定要问责,那么我会转告大公,让罗马尼亚所有的士兵抵挡住匈牙利的攻击,直至马其顿战团战到最后一兵一卒。 而且罗马尼亚地区本就是大公加入罗马帝国而带来的领土,如果罗马尼亚被毁灭,那么对帝国而言也没有任何损失, 我代表希奥埃洛斯大公承担下一切责任。” “放肆!!” 约翰杜卡斯大怒。 希拉克略的话,先是说明了敌人的狡猾,然后又说明了帝国所受到的威胁,最积极再说明了罗马尼亚的作用,在最后表明了罗马尼亚威武不屈的立场。 他什么都说了,唯独没有谦逊。 这种表态显得有些桀骜。 而且如果真的放弃了整个罗马尼亚,那么帝国如何向他的国民向其他家族交代呢? 这种杀人诛心的话,让掌权的杜卡斯家族感到恼怒。 “放轻松希拉克略,我们不会放弃帝国的任何一个臣民。” 伊萨克说出这句话一方面表示了自己支持罗马尼亚的态度,另一方面让临阵脱逃的杜卡斯家族,有点脸面上挂不住。 虽然没有挑明,但是约翰杜卡斯已经闭上了自己的嘴。安德罗尼科的逃跑,永远无法洗刷。 学者出身的米海尔七世,听不懂这背后的故事,也听不懂这种话里的机锋。 他只是作为一个皇帝,为这种豪迈爽气的话而点赞。 这一年终究也不是安稳的一年。 匈牙利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孤注一掷。他没有想到已经四面树敌,内乱四起的罗马帝国,竟然不理睬他的威胁。 这种不合常理,导致匈牙利人的误判。莽撞行为带来严重外交结果,直接恶化的特兰西瓦尼亚边境的局势。 匈牙利的羞辱点燃了罗马尼亚的舆论。 战争,一触即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