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七章 宰予已经很接近夫子了 (第2/2页)
百姓去挖便是,何必要亲自动手呢” 宰予哈哈大笑着给他解释。 “这就是你所不知道的了。正好半年多没见了,我今日便再给你上一课吧。” 赵毋恤听了,立马恭谨的走到堂中拜道:“请夫子教诲。” 宰予思索了片刻,开口道:“我的夫子曾经教导过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那么即使不发布命令,想要做的事情也能推行得通。而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就算发布了再多的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我治理菟裘,希望民众能够努力劳作,但如果自身不能以身作则、参与劳动,那么民众又怎么会愿意听从我的调遣呢 正因为如此,所以每年立春这一天,天子和诸侯们,都要亲自来到田地中劳作,以鼓励百姓和万民开始春耕。 天底下没有什么事情比管理国家、治理万民更值得慎重的了。 以法令去约束jianian邪之徒,以的言行和行动来影响和感召良善之人,而不能仅仅想着依靠发布施令、施加惩罚来推行政令。 君王以身作则,大夫们就会效仿。 大夫以身作则,士人们就会子我约束 士人自我约束了,那么民众就会愿意学习。 民众都愿意学习了,那么国家难道还不能得到治理吗” 赵毋恤听完这段话,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原来如此。” 宰予听到,笑着又对他说道:“毋恤啊!今天你还犯了一个错误。” 赵毋恤问道:“请问夫子,是什么错误呢’ 宰予道:“穿着好的,并不比穿着差的高贵。相貌美的,也未必比相貌丑的贤能。 一个人是否高贵,怎么能从他的外在去判断呢 当年尧不用帝王的身份去会见善绻,而是面朝北方恭敬地向他请教。 太公只是一個贫贱的钓叟,而文王亲自为他推车。 子产在郑国为相,去见壶丘子林,跟他的学生们一起坐在下方,排定座次时一定要按年龄就座,而不去拿自己的相位压人。 像是尧、文王这样的圣人,子产这样贤德的君子,都不会以出身高低去评价他人,所以说轻视贫穷、低贱的人,是治理国家、选贤任能的大忌。 从前,你的先祖赵宣子看见桑树下有一个饿倒在地的人。 他停下车,便吩咐侍从把這人带回家,還准備了干净的食物给他吃。 两日后,这人身体好转,終于能睁开眼看了。 宣子问他:你为什么饿到这种地步 他回答说:我在绛给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稂,羞于去乞讨,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 宣子给了他两块干rou,他拜谢接受了却不敢吃。 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有位老母亲,我想把这些干rou送给她。 赵宣子很欣赏他,于是就说:这些rou你先吃了,母亲的份,我另外再给你。 于是又赠给他两捆干rou和一百钱,才让他离开。 过了两年,晋灵公想杀死赵宣子,就在房中埋伏了甲士,等待赵宣子到来。 赵宣子知道了灵公的意图,酒喝到一半就急忙走出去。 灵公命令房中的士兵赶快追上去杀死他。 有一个人追得很快,先追到赵宣子跟前,对他说:请您快上车逃走,我愿为您回去拼命!赵宣子说:你叫什么名字 那人避开回答说:用名字干什么我是桑下饿病的那个人啊! 之后,他返回身去与灵公的兵士搏斗而死,赵宣子则得以登上马车活命。’ 宰予说到这里,笑着问道:“如果赵宣子以外在去判断一个人的贤能与否,那么赵氏怎么会延续到今日呢你身为赵氏的子孙,又怎么敢不牢记他的教诲呢” 赵毋恤听了,小脸泛红,颇有些惭愧道:“学生知错了,多谢夫子指正。’ 赵氏使者也禁不住连连感叹:“真是位贤德的君子啊!也许这就是主君希望小君子能跟随您学习的原因吧” 至于秦商,他听完了宰予的这段话后,总觉得这种感觉有些熟悉。 他左思右想,但又想不明白。 最后,还是站在旁边的子贡酸溜溜的说了句:“子我这小子,他的言辞,已经很接近夫子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