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四章 蘧伯玉的人生经验(3K) (第1/2页)
尊师孔仲尼正文卷第二百一十四章蘧伯玉的人生经验蘧伯玉? 这个名字对于宰予和子贡来说,可谓是如雷贯耳。 蘧伯玉,本名蘧瑗,字伯玉。 他与齐国的晏子一样,同样是历仕三朝的元老,先后事奉过卫献公、卫殇公、卫灵公三位国君。 而他的名气之所以流传于天下,也与吴国的延陵季子有很大关系。 当年吴国的王子季扎为了辞让吴国的王位,便故意向他的哥哥吴王馀祭请求出使中原各国。 季扎出使齐国时,和晏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还提醒他小心祸患。 在晋国,他又与叔向把酒言欢,还预言晋国的大政以后可能要归于韩赵魏三家。 到郑国,他又与子产一见如故,还预测子产将会接任郑国的执政,并勉励他多加努力。 而季扎在卫国时,结交的朋友则正是蘧伯玉、史狗、史鱼、公子荆、公叔拔、公子朝等人。 他离开卫国前,还特意评价了一句:卫国有很多贤能的君子,不会有什么祸患。 这话如果是别人说的,大抵是没什么份量的。 但如果这话是出自延陵季子之口,那其中的意味就不一样了。 首先,季扎三次辞让吴国的王位,这样的德行已经无可置疑。 而从前和季扎交往过的朋友们,也都成了天下间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他本人的预言则一一应验从未失算。 可以说,能得季扎一句称赞的人都得是个人物,就更别提那些被他认为是君子的人了。 季扎觉得蘧伯玉是君子,夫子平时讲课时也会拿蘧伯玉来举例,天下人也都称赞蘧伯玉这个人‘生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意思是说蘧伯玉每一年都要反思自己前一年的过错,时刻纠正自己。 但话是这么说没错,可宰予总感觉蘧夫子这个人有点怪怪的。 因为这人虽然称得上是个勤政爱民的君子,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君子。 每每翻开他的履历,宰予都忍不住想笑。 蘧伯玉历仕三朝,期间遇到数次内乱。 然而蘧伯玉每次都不跟着瞎掺和,一碰到动乱他就弃官而走,第一时间溜出帝丘,防止受到牵连。 而等到动乱平息后,如果国君不召蘧伯玉回来,他就留在家里自得其乐。 如果国君召他回来,他就听命返回,用他那一套‘弗治之治’的理念安定百姓,收拾内乱后留下的烂摊子。 这也是为什么夫子会称赞他: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宰予的明哲保身和蘧伯玉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甚至于晏子的‘不死君难’和蘧伯玉的‘当溜则溜’比起来都有档次上的差距。 毕竟这一位才是真正的拿得起放得下,有机会做事就做,没机会做事就溜,对于官位俸禄什么的绝不带半点留恋。 对于这样一位趣人,而且还是了解卫侯脾气的卫国大夫,宰予当然要拜见一番。 但他与蘧伯玉素不相识,该如何让他停下车驾呢? 如果直接叫他,蘧伯玉身为长者,而我是后辈,这也太失礼了吧? 宰予眼珠子一转,顿时想到了个好办法。 他揪着子贡和申枨,对他们说道:“快,下车与我一同向蘧夫子施礼。” 子贡初时还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可他转念一想,立马明白了宰予肚子里翻得到底是什么坏水了。 “子我,真有你的!过二人则轼,三人则下,蘧夫子这种知礼君子,这下子想不停车都不行了。” 他们三个来到道路旁,恭恭敬敬地朝着蘧伯玉的马车俯身施礼。 果不其然,原本端坐车上的蘧伯玉看到他们三个行礼,立马开口吩咐道。 “停车。” 随后,老头在御者的搀扶下晃晃悠悠的走下了马车,直到站定后,才规规矩矩的向他们还施一礼。 蘧伯玉行完了礼,正想转身离开。 可宰予哪里敢放这位长跑冠军登车,今日若是不见,蘧伯玉回头又跑了怎么办? 他赶忙开腔道:“我特地从鲁国前来拜会,很希望能把名字通报给您。” 子贡和申枨也急忙帮腔:“我们也是如此。” 蘧伯玉听到这话,一捋白胡子,奇怪地问道。 “三位是从鲁国来的君子?我有幸能得知三位的名讳吗?” 宰予等人赶忙回复。 “宰予。” “端木赐。” “申枨。” 蘧伯玉虽然不知道申枨的名号,但宰予和端木赐他却是听说过的。 且不论宰予大败齐军的事迹,单是这两年他和子贡发行书籍的成就,就足以让蘧伯玉闻听过他的大名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