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七 别有暗香来 (第1/1页)
(ps;四十四章做了部分修改,出于尊重对王累增添了描写,谢谢各位。)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小小的许昌,李儒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在楼阁上饮了一杯酒,眼中却夹杂着一些特殊的思绪。 “大人,黄巾军再次起义谋反,诸葛均传来急报,如今已有无数人响应,这样下去这冀州迟早守不住呀!” 他听后,嘴角一笑,摇晃着酒杯,反倒看着苍天不知质问何人。 “黄巾军的起义,此乃民愤,长期的挤压下的怨言,只要你们能体恤百姓,那么黄巾何存呀!” 喃喃低语,却是带着一丝悲凉,终究还是自己败了吗? 迷茫之中,他的鼻尖多出了一道香气。 不由的闭眼,馨香扑鼻,好久,有风动,却勾起了他多年的回忆,眼皮底下,却是不敢相信。 “弟弟真是好雅兴,做的摄政王却不让jiejie过来喝杯酒。” 再次睁开眼,眼前的所有的一切都静止了,他的手下,他的军官,只有面前的这个女子,依旧长发飘飘。 微微一愣,嘴角在发着颤,却说不出话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张过。 “哈哈哈,弟弟……” 美人眼中带着玩味,如同看着一只猎物一般盯着李儒。 无语后,李儒开了口。 “如今你不守在巨鹿,却来我这许昌,究竟又是为何?” 李儒的眼中露出流光,其一声不吭的问道。 “只要天下还有不公平的人,那么我们便不会失败,不止是一个巨鹿城,乃至整个天下!” 清脆的话语中,自信带着一抹霸气。 他已经猜到了面前这人的身份,所以似乎没有顾忌,反倒十分坦然。 当张宁看见父亲的失败,心灰意冷的他,却走向了另一条路。 “嗯……” 一声,百感交集。 “弟弟,自打你进门之后,父亲教你文化、教你谋略、教你兵法,可你却拥护着我父亲所想摧毁东西,你这样,定会令父亲心寒,不如加入我们,以你的权势,父亲所设想的未来定然会完成!” 美人端起酒杯,伸向李儒。 “哼!”他一句闷哼,眼中的惆怅变为了憧憬,将头一扭,拒绝了碰杯,“吾知天下之大乱,必兴于朝纲,然民之遂反,定积乎于怨。 可论如其事成,不过其民之又为帝,如高祖刘邦之行。国兴,则民不乱;国祸,则天罚之。 溯反更替,不如端其正态,乱世天下,起于正位不健,吾愿做这灰尘,为我大汉积起垒土!” 美人娇声一笑,独自饮了杯子的小酒,双瞳盯着他,不知不觉间来到的张怀民面前,她直勾勾的看着他的脸。 “我的小弟弟,你善于谋划,可却过于高瞻远瞩,你还是将现实想的如此美好,不免有点鼠目寸光,底层人的生活。 你只能看到到许昌的繁华,却看不到巨鹿的风沙;听到京城的嬉笑,却听不到边塞的哀嚎;能闻到酒rou的喷香,却闻不到死人的腐臭。 这世界不是你想的如此简单!” 最后一声,脸上一阵温热,欲再回头,却已经不见了人。 风,关上了窗户,人,又动了起来。 “大人,你所说的如何平叛黄巾莫不是去招安?” 下属的话却没有待在他的脑子里,因为他的脑海里现在只有那一种声音。 “通知士孙瑞,我欲要离开,我不在的,这几天,朝廷就交给他打理了,虽然与他有点不对付,但他的忠心,我信得过,你们不要跟着我。” 大路朝天,无视众人的阻拦,慢慢的走下了楼阁,没有人选择跟上去。 这么些年了,留在他身边的,都是懂他的,不会去问为什么,只会选择做什么。 默默的,看着李儒,一步一步走入街上的人群。 扬州,一处水塘旁,此时两个人身穿蓑衣,一大一小,皆拿着竹竿,坐在石头上。 “老师,你说都这么些天……月了,不是教我上山打猎,就是让我写字画画,现在又叫我钓鱼,可你说这有些什么用呀?” 身体冻得发颤,小男孩有些不情愿,撅着嘴看着身旁这个一动不动的男人。 男人没有说话,闭上了眼,去选择了无视他。 “这要钓到猴年……”小男孩的嘴里还没嘟囔完,直接打了一个喷嚏,一条大鱼就被钓了上来,惹得小男孩张嘴结舌。 “厉害呀!荀……老师,就我打了一个喷嚏的功夫。” 男人掂量掂量了一下这条鱼,脸上一喜,这才看向小男孩。 “这些东西,用来磨练你的心性,这还只是第一堂课,你自己可不要先忍不住了呀。” 微微一哼,气得双手叉腰:“朕……我是谁,就这点难度,我肯定能成功,哼,你就等着吃我钓出来的大鱼吧!” 小男孩赌气般的学着男人的样子,在这微风中,坐在石头上一动也不动,不对,时不时还发着抖,只是他眼睛在不停盯着鱼竿。 公元194年9月,张鲁带领族人投降汉室,为此,家族分裂出了两派,一派不愿意,一派选择的跟随。 同月,刘备与法正前往张绣所在长安,不知要去商议何时? 同月,少数民族鲜卑因为上次打败,暂时放弃了发起进攻,可迟早免不了一场恶战。 同月,云南,时常能听到不知从何处传来的象叫声。 同月,孙权派遣卫温前往夷州,而交州的守军悄然却离开了边境。 常年征战的地图上慢慢平和了许多,所有人都在积蓄着力量,至少这个月,应该不会有事,但是,如果下一次乱起来,定不会像现在这么简单…… 在集市内一个蒙着脸的少年,拿着一本书,周围围着一群人,不时发出喊好的声音。 “那高祖刘邦,正走在一条小道上,只听……” 高台突然想起了蛇声,台下有几个观众顿时吓得叫出了声,可仔细一听,竟是从台上那个少年的嘴中发出。 “嗖,那白蛇突然被斩为两半!” 只见这个少年不过是说着一些家喻户晓的小故事,可却说得惟妙惟肖,甚至周围的环境,鸟叫、虫鸣、兽吼,都模仿的惟妙惟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