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侯公划界思天下 霸王初闻鸿沟界 (第1/2页)
标题:侯公划界动楚君臣,霸王初闻陷深思 撕毁合约的前者不再少数,可首先撕毁合约的人在史书上终究是会有点诟病的。 不过刘邦非拘泥之人,与亲人相比,与下相比,总要有取舍。 项羽之前敢以烹杀刘太公要挟刘邦,可见项羽对契约精神也不是很死板。 刘邦转身看向中涓石奋,只是一个眼神,压根没有开口,石奋就已经心领神会,立刻快步取回私印。 大汉制度源自大秦,大汉之印有三个比较重要,一个是传国之印之印,还有一个就是王印。 此时此刻刘邦的王印是很重要的,传国之印在关中,很多事情直接是萧何盖上后生效,刘邦的印是可以调动兵马的,兵符尚在韩信手里,故而刘邦的印显得很特别。 很快群臣诸将的眼神都聚焦在石奋身上,聚焦在其手上捧着的王印上。 刘邦不再犹豫,直接双手抓起印,在鸿沟为界的草稿上盖上王印。 侯公的这个举动有些反常,两国谈判,都是先谈条件,等彼茨条件都能接收时才开始起草合约,彼此盖上大印。 如侯公这般直接带着盖印的帛书去谈判的,他是头一个,但也能看得出侯公对此行的信心。 不管多难的事情,在信心之下勇往直前即可,到时自有人相助。 侯公在郑忠以及另一名剑客的保护下前西楚军营。 或许是上次陆贾惹恼项羽,整个军营萧杀之气更浓。 看到汉使再来,西楚士卒没好脸色,这些跟着项羽身经百战的勇士也很气愤。 陆贾的话简直欺人太甚,别项王不同意,他们这些勇士也觉得该给陆贾那贱嘴几巴掌。 可见这次来的使者,竟然是一身的道骨,没有很明显的汉军服饰,知道指不定是隐藏在山里的高人,也不敢造次。 这个时候除兵卒外,很多战将和群臣的服饰就比较随意,大多穿当年大秦尚未吞并下时候的六国服饰。 虽然穿着比较随意,但有两个国家服装基调渐渐走向统一,那就是大汉和西楚。 大汉的服饰比较接近曾经的楚国,西楚更是继承了楚国贵族的样式。 只是汉和西楚的颜色不同,但款式都是源自于故楚。 很多习惯于故土服饰的仕子开始因王者的喜好而改变服饰,比如叔孙通,为迎合刘邦而改穿楚服。 不过如同叔孙通这样的人比较不多,在这个乱世,服饰终究还没有形成定制。 换句话,就是穿不穿工作服都校 看着一身青衫的侯公,楚卒只是觉得这个人比那陆贾还要令人头疼。 这些士卒立刻将情况上报给项声,项声在被灌婴大败后就一直比较郁闷,在军中他没有往日的意气风发,但为让自己有点面子,肩负起楚军的戒严工作。 军帐内的气氛还是很冷,不只是寒,而是项羽没让人增加燎炉的火,不过帐内所留的几人却是有一丝丝汗冒出,不知道哪来的火气。 这次项羽没有留下很多人,只留下项伯、项冠、灵常和季布四人。 钟离眛看又回到荣阳驻守,其余诸将各司其职。 至项羽军帐,郑忠感到震惊,一是震惊项羽的气场,百闻不如一见,这气场当真是令人感到压抑;二是震惊于这侯公,看着此人弱不禁风的样子,居然此刻透着一股坚石般的气息,不卑不亢,傲然而立。 既然是来谈判的,侯公没有拐弯抹角,只是将眸光多看几眼项伯,两人对视片刻,随后才将眸光看向项羽。 项羽知道汉使来意,直接开口道,“如汉使无诚意,就回告汉王,引颈就戮即可。” 这次没有让项伯或者灵常先开口,而是直弃主题。 话音一落,持剑的项冠缓缓自左向右靠近侯公、郑忠等三人,季布则自右向左靠近,没有话,但一股威压自二人身上弥散开来。 季布和项冠皆是身经百战之人,所杀者不知几何,每人身上都带着一股令权战的气息。 侯公依旧笔直的站着,没有丝毫的局促,不知道这种定力是怎么练出来的。 即便是负责保护刘邦安全的郑忠,都感到一丝丝不安,这也是多年从军的经验。 常常负责刘邦安全的,一个是刘邦的参乘周緤,一个是郎中郑忠, 很多其他的郎中或者参乘多升任为都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