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二八章 大明为什么要打仗 (第1/2页)
大明1805正文卷第三二八章大明为什么要打仗安康三年六月一日上午。 王丫和李二妮这两个少女,在宫里仆人的引领下,到慈庆宫拜见朱靖垣。 这算是双方正式的直接见面,实际上也是最后一次确认。 双方简单的交谈,互相加深一下印象,现场确认没有让彼此不满的情况。 然后才会正式开始安排娶纳的礼仪。 正式拜见朱靖垣的时候,李二妮换了身粉色的少女袄裙。 新天府的农民生活都不错,衣食住行标准都能像以前的中级地主看齐。 孩子们基本年年都有新衣服穿,也都有高档的绸缎衣服。 现在李二妮整个人都是容光焕发的状态。 她虽然努力稳住姿态和表情,但是嘴角和眉梢的形状,全都慢慢变成了微笑的姿态。 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也始终是水汪汪的,透漏出了她内心之中无限的欣喜。 柳沐云和余暮雪当初也是差不多的反应。 毕竟朱靖垣的条件真的是无可挑剔,还没有对象的女孩对他都是怎么看怎么满意。 作为孤儿的王丫还穿着学校的衣服,已经失去家庭的她现在也没有别的衣服。 王丫看到朱靖垣的时候情绪也非常激动,不过跟纯粹的喜悦满溢的同伴不同,她的表情和神态都是泫然欲泣的模样。 这让让朱靖垣有些意外,心中就下意识的揣测,难道这丫头不是自愿过来的吗: “不用多礼,王丫你是不舒服吗?还是你自己不想来,宗人府的人逼迫你了吗?” 王丫马上再次行礼的同时有些紧张的解释说: “不是,没有人逼迫我,我愿意嫁给殿下,我也非常的开心。 “是殿下的提案和安排,让我脱离了最为绝望的生活,让我又有了活着的感觉。 “所以看到您的时候,我的激动的无法自已,所以失态了……” 本身经历复杂,年龄也已经十七岁了,从小就懂事的她,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 朱靖垣从王丫这简单的几句话里面,隐约体会到了她曾经的经历过的那些痛苦。 朱靖垣再次回忆自己了解的她的经历,觉得其中可能暗藏着不稳定的因素。 她现在对自己,对大明皇室,对大明朝廷,似乎是没有什么怨念的。 但以后受到打击的时候,情绪剧烈波动的时候,那些记忆未必不会孕育出怨念。 朱靖垣短暂了考虑了几秒,决定现场开导开导她,这也是相互熟悉的一环。 不过不需要专门问王丫,可以跟他们两个一起聊:: “你们两个有没有想过,大明为什么要打仗?” 王丫直接摇头: “我没有想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李二妮倒是理所当然的说: “打仗我们才能有更多的土地啊,才能有更多的粮食和rou啊……” 朱靖垣听着两人的话,就忍不住在心中感慨,新天府的百姓心态跟大明本土百姓果然不同。 不过这应该也是两人经历不同导致的。 王丫她的父亲是因为战争而死,母亲间接因为战争而死。 她自己也因为战争而受了不少的苦。 她以前没有思考过过大明为什么要打仗,以后随时都可能会忽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在没有人影响的情况下,她自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话,答桉都是不固定的。 如果再有人故意引导她,甚至可能把这些原因算到皇室头上,算到大明朝廷头上。 这就是朱靖垣之前想到的不稳定因素所在。 作为亲王的自己的王妃和侍妾,如果不是自己现场看形象点选,而是让宗人府去筛选的话,王丫这种背景在调查阶段就会被淘汰。 要当亲王妾甚至王妃,家庭美满是个很重要的条件。 因为人的思维没办法直接验证,只能尽可能排除可能会影响思维方式的外在因素。 家庭美满的人大概率不会有什么怨念,大概率也不会有什么重大的心理阴影。 心怀怨念和有心理阴影的人,可能会在未知的特殊情况下做出极端的选择。 心理上的健康也是健康。 朱靖垣顺着两人的回答追问: “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大明不打仗,大明会是什么样子? “从世祖皇帝那时候,我们就不跟外族打仗呢?” 李二妮年龄小,学的历史还不够多,也不够详细,不过她脑子机灵: “不跟外族打仗,拿不到海外的这些土地的话,那我应该还在大明本土生活? “本土的地可不多,大家都在本土的话,肯定没这么多土地,肯定吃不好穿不好了。” 朱靖垣微微点头,看向旁边的王丫。 王丫的大部分成绩都很好,对历史也有比较好的了解: “如果没有世祖皇帝力挽狂澜,我们大明本土都可能已经再次落入胡虏之手,中华儿女沦为奴仆,更不用说海外拓地了……” 朱靖垣叹息说: “我们可能已经不存在了,也可能正在给虏酋为奴为仆,死生皆cao于胡虏主人之手。 “所以如果当时不打仗的话,我们自己的家园都保不住。 “就算是没有胡虏为祸,我们不打仗一样不行。 “不打仗,就不会有南洋、殷洲的粮仓,不会有天南的矿产,不会有大食的石油。 “我们大明四万万人口,挤在本土两京十三省之地的话,只能挣扎求生。 “大部分的普通百姓,肯定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状态,更不要想什么锦衣玉食。 “从殷实富户到升斗小民,都得终日劳作,还要互相倾轧。 “帝王也要与文官勾心斗角,以获取资源来维持朝局稳定。 “一旦遇到水旱灾荒,人相食的惨剧就可能再现,到时候人命可能不如猪狗。 “大明多半会亡,新朝建立之后,也许会再次出现繁荣迹象。 “但那只是因为战争摧毁了过多的人口,让生存空间再次变得宽裕了而已。 “新朝能够达到的极限,也很难超过前朝的巅峰。 “只是王公贵族换了一茬而已。 “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就算是在泰平朝,大明不想打世界大战,那一样也不行。 “世界大战不是大明皇室和朝廷挑起的,大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动的不得不迎战。 “如果大明朝廷直接投降,当然就保不住海外的土地,海外的粮食和资源了。 “那是将大明的财富和殖民地拱手让给西夷,本土还要任由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