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六六章 又要掀屋顶了 (第2/3页)
次可能把事情想的简单了。 收亲属之间的获赠所得税的事情,在大明社会上的影响,可能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重大。 自己爷爷七十七岁的高龄,还要专门出面来跟自己商量。 也有可能,是自己爷爷不想要让自己主持这件事情,不希望自己背这个锅…… 朱靖垣带着几分无奈和期待吩咐林则徐说: “马上发通知,太上皇南巡应天府,要求礼部人员准备好接待事务。 “同时按照惯例,召集有资格拜见的各界人员,到应天府来迎接和朝见。” 林则徐其实并不是特别的擅长这种事情。 在朱靖垣最信赖的两个幕僚中,林则徐更加精于实事和具体的政务,牛鉴则在内政和组织活动方面更加的擅长。 不过牛鉴还在泰西没有回来,现在朱靖垣身边地位最高的幕僚就是林则徐了,也就理所当然的要当这个组织者了。 林则徐无论心中想着什么,现在眼前该干的事情就只有这一项了。 五天之后太上皇就要来,这个时间着实有点紧张。 如果不是如今大明的行政效率足够高,也有了火车、电话、飞机等设施,太上皇出行和巡视的准备工作是不可能在这几天内完成的。 这还是世祖皇帝身体力行,大幅度简化了皇室出行的排场和礼节的结果。 林则徐首先去发通知,联系各方面的负责人马上开始准备。 至于朱靖垣本来召集的那些税务、刑狱、银行相关的负责人,也都是有资格也需要参加这种接待和朝拜活动的。 直接再加一条消息,让他们提前过来,先拜见太上皇,再说其他的事情。 朱靖垣本人,在时不时的给出各种批准和决定的同时,思考自己要跟爷爷讨论的事情。 然后,在朱靖垣和林则徐筹备迎接仪式的这几天,各种各样的公开消息不断的传播。 大明的官方和民间主要报纸,以及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广播系统,在太上皇正式出门之前就对这次的南巡做出了宣传和报道。 各类媒体都公开表示,太上皇南巡的目的,是视察江淮地方的工商业发展状态。 但是,也有民间报纸分析,太上皇南巡的时间节点选择,跟朱靖垣到应天并开始督管整个南方地区的上任时间过于接近。 所以,真实的情况其实只是老爷子想念自己最喜欢的孙子了…… 根据民间的反馈,从官员到商人和平民,都更加愿意相信民间报纸的分析。 朱靖垣在忙碌的间隙,翻看报纸上面这些报道的时候,都是满头的雾水。 不是觉得太上皇南巡的目的有问题,也不是很在意所谓的真正原因。 而是朱靖垣发现,自己家老爷子南下的这件事情,似乎被有意的炒作的过于热闹了。 就算是十几年前,老爷子去泰山封禅的时候,都是在活动开始才开始报道的。 活动结束之后,才有官方和民间的分析和评价。 这一次,老爷子还没动身就开始了,似乎要把这件事情搞得举世皆知。 普通百姓也许想不到,但是来自后世的朱靖垣,对社会舆论风潮的变化非常的敏感。 要说这种消息传播的背后没有人故意推动,朱靖垣是绝对不相信的。 朱靖垣心中暗自揣摩,觉得推动者可能就是太上皇自己。 否则主要的官方喉舌不会这么的配合…… 他们可不敢随便乱说话…… 这样回过头去看,朱靖垣觉得从自己老爹的电话开始,就显得有点不正常了。 父亲特别叮嘱自己,要准备妥当和齐全,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还要江淮当地的主要官员和掌柜们都来迎接。 这其实并不符合太上皇的习惯…… 他其实是习惯于轻车简从,悄无声息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并不喜欢大张旗鼓。 所以朱靖垣觉得,自己这个爷爷和父亲,肯定有什么计划没跟自己解释。 就在这样有点奇怪的氛围中,时间终于来到了三月初一。 太上皇朱仲梁乘坐的皇家专列,顺利的抵达应天府皇城的专用车站。 朱靖垣带着江淮省主要官员,皇室财团和皇庄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一少部分当地的民间学者和商人,在站台下面一起迎接。 车门打开之后,垂垂老矣的太上皇朱仲梁,自己拄着拐杖走出了车厢。 没有让任何人搀扶,也没有坐轮椅。 “拜见太上陛下……” 朱靖垣为首的迎接人员,在行礼问好的同时,都是明显有些惊讶。 对于真正的有权有钱的大明上层人而言,到了朱仲梁这个年龄的时候,就算是身子骨还硬朗,多半也很少会自己走路了。 想要健康长寿,年轻的时候和中年的时候,是锻炼比休养重要的,但是到了七十多岁的时候,显然就是休养比锻炼重要了。 他们通常会在安全的环境稍微散步,基本不会在室外自己走路上下车了。 虽然仁武朝以后都不能用轿子了,但是大家可以坐轮椅啊。 大部分地方让仆人推着,上下楼梯让人抬一下。 朱靖垣和好多官员,都下意识的觉得,可能是太上皇想要展现硬朗的形象。 不过众人也都没有太过担心,因为太上皇似乎很高兴,脸上带着非常明显的笑意。 目光扫视现场,对着众人微微挥手: “朕这里没有什么事情,都不用在这里守着了,去忙你们自己的事情吧。” 然后太上皇就直接转向了朱靖垣,笑眯眯的招呼: “靖垣孙儿,过来让爷爷看看……” 朱靖垣不知道老爷子心里打的什么主意,但是现在只能老老实实的配合。 朱靖垣赶紧过去扶着朱仲梁的胳膊,跟他一起上了给他准备的专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