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官逼民反,军户暴动 (第1/2页)
城南。 一家客栈房间内。 许长安与裴纶坐在桌边慢腾腾喝茶。 两个提前抵达的手下则恭立在一旁分别禀报进展。 “大人,卑职打听过了,那伙倭寇的头目名叫土肥井二,心狠手辣,手下众多,已在江南一带活跃了十余年。 而宁江知县崔大人,一向痛恨倭寇,组织了不少民壮抵御倭寇。 据说,土肥井二的弟弟便是死于一次由崔大人组织的围剿中。 所以这家伙的屠城行动可能是报复,替他的弟弟报仇。” 另一个手下则禀报道:“倭寇是半夜偷袭的,大约有三百余人……” 裴纶忍不住问:“三百人便将城池攻破了?” “回大人话,倭寇根本没有攻城,悄无声息就入了城。 显然,这是一次里应外合的行动。 而且,在听说倭寇入城之后,不少守城的官兵居然纷纷弃械而逃。” 一听此话,许长安不由摇头叹息了一声。 三百余人,已经算是比较多的了。 倭寇之所以嚣张跋扈,其根源还是大明朝廷真的腐朽了。 兵不善战,民众懦弱,一听有倭寇入侵便吓得魂飞魄散,甚至不敢反抗,任由其屠杀。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嘉靖倭乱”。 嘉靖三十四年,大约五十几个倭寇从绍兴上虞登岸,沿途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 最后,竟然还杀到了大明陪都“应天府”墙根下。 前前后后横行了八十余日,杀死杀伤官兵四五千人,令得朝野轰动,被人视为大明史上耻辱的一页。 而在许长安前世的近代史上,也不乏类似的情况发生。 所以,三百倭寇屠一个县城真的不奇怪。 “知不知道那伙倭寇的去向?”许长安问了一句。 “还在打探……” “嗯,这件事要尽快。” 这时,裴纶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道:“我总感觉,宁河屠城一案怕不仅仅只是复仇这么简单。” 许长安问:“裴大人有何高见?” 裴纶摇了摇头:“暂时说不清,先搜集各方面的线索。” 随之冲着那两个手下吩咐:“你们务必要摸清那个土肥井二的底细,越详细越好。” “是!” 手下应了一声。 随之又忍不住问:“二位大人,要不要通知台州方面的锦衣卫协助我们?” 许长安摆了摆手:“暂时不用,我信不过他们。” “对!”裴纶附和道:“地方锦衣卫代代世袭,鱼龙混杂,与当地官府与各方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说不定,与倭寇暗中也有往来。 总之,不可信!” “是,属下明白!” 许长安道:“好了,你们继续去打探消息,我与裴大人商议点事。” “卑职告退!” 等到两个手下离开之后,裴纶问道:“长安,你有什么想法?” 没外人在,他也就用不着讲究官场那一套礼数,当作自家兄弟一般聊天。 “我认为,这里发生的一切的一切,皆有一只无形的黑手在暗中cao控。” 裴纶果然是个聪明人,一听此话当即蹦出两个字:“阉党?” “没错!”许长安点了点头:“之前我倒没有往这方面想。 但柱子提到了镇守太监田东,一下便点醒了我。 这些个镇守太监或许在京城不得宠,但到了地方之后,权力可不小……” 朝廷最初设立镇守太监的用意在于监察地方军事,监管各地囤田军户。 后来,又充任矿监、税监、织造等等。 特别是魏忠贤得势之后,那真的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各地镇守太监的地位更是节节攀升。 特别是一些与魏忠贤攀上关系的,简直就成了一方土皇帝,连当地的官府也得恭恭敬敬供着,生怕得罪。 “这样,一会我传书回京,查一查这个田东的底细。” 许长安点了点头:“嗯,此事尽快。” 当晚。 许长安突然心念一动,越窗而出,追着一道身影而去。 不久后,那道身影进入了一处位于一条小巷子中的院落。 许长安没有一丝犹豫,跟着跃进了院子里。 “唰!” 刚跳下墙头,一道刀光袭来。 许长安却躲都懒的躲,笑道:“美人儿,大晚上的约我见面,不会是为了切磋刀法吧?” “哼!” 丁白缨冷哼一声,将刀收了回去。 “我就猜到,陆大人暗中派来的人一定是你。” 丁白缨颇有些不服气地问:“你凭什么这样认为?” “一,你不是锦衣卫,所以他不可能光明正大指派你来。 二,此来一定会与倭寇交锋,而你,对倭寇的情况应该比较了解。” “你只蒙对了一半,除了我之外,还有不少帮手。” “哦?意思是说除了你那几个弟子之外,你在这边还有人?” “没错!戚家刀可不仅仅只有我一个传人。” 闻言,许长安不由心里一喜:“太好了,如此一来办这案子就容易多了。” “别高兴的太早,他们肯不肯帮忙还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