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 镇上定居 (第1/2页)
这段时间,除少数的地区之外,关外的胡子数量又达到了一个巅峰。 关外的胡子和官兵,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这两天做匪,过两天当兵,是很正常的事。 有人给发响的时候就是官兵,没有响银可以吃的时候,这些人也不亏待自己。 虽然土匪说起来,很多都有那样七不抢,八不劫的规矩。 但是这些人已经到了做无本买卖的时候,想要这些人有底线,其实已经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这些默认的规矩,对于大部分土匪来说,其实都约等于没有。 军阀交战产生最多的就是逃兵和馈兵。 这些人随便找一个山头就可以起局子,成立一个小团伙。 “传武,你别说大哥不给你机会,往东一带的剿匪工作就交给你了。” 朱传文不可能让传武一直当着大头兵。 给了传武上战争的机会之后,传武的实力很快也就脱颖而出。 在部队又收编了大量人手,一大部分基层士兵,纷纷被提拔的情况下。 传武也成了可以带领一百多人的代理连长。 升职的速度虽然有一点快,但也不至于引起其他人的芥蒂。 朱传文二弟的身份,就代表着传武可以被越级提拔。 还去最底层磨练一圈,已经证明朱传文比其他军阀治军严谨很多。 “大哥,你放心吧,不就是一些土匪吗。正规军我都干掉那么多,还收拾不了几伙土匪。” 到了军营之后,传武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可以说是意气奋发。 传武基本也属于给一点阳光,就会特别灿烂的那种,打了没两场胜仗,就开始骄傲了起来。 “大话不用说这么早,等你先找到土匪的戗子,再回来跟我报告吧。” 扫匪算是朱传文给传武的锻炼。 只凭着一腔莽劲儿,肯定是剿不了匪的。 对于这些老油子老江湖,也就需要一些斗智斗勇。 传武的脑子好多年都没用过,也该用一下。 惟一能证明传武智力正常的方面,就是在军事上传武有一些天赋,比普通人要强上一些。 朱传文对传武的期望也没有太高。 关外的匪想要剿一个干净也是不太可能。 朱传文只是希望,传武重点围剿几伙穷凶极恶的土匪。 保证一下商路基本畅通就行。 其实土匪对于军阀来说,不是没有一点作用。 真没有了土匪,政府收税都是一个难题。 平民的税收好说,最温顺的永远是最底层的平民。 重点的是士绅和地主阶层,掌握了大量的财富。 但是心思最多,抵触缴税最多的也是这两个阶层。 不要说军阀,就是当时大一统的政府,从这两个阶层手里收钱都不容易。 这个时期,朱传文还要依重于这两个阶层。 不管怎么说,人才尤其是认字的高级人才,都是出于这两个阶层。…。。 外部有一些安全的隐患,比朱传文直接做恶人,用野蛮的方式收缴,更利于统治和团结。 控制了黑省东部的主要城市,也派出了人马剿匪之后。 朱传文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整编部队。 招降了不少人之后,朱传文的主战部队加上降兵带上后勤,也有了实实在在的上万人马。 向北洋要的这个师级编制,已经算是名正言顺。 到了这一步,朱传文表面上算是追上了奉天的张家的实力。 虽然奉天的经济最好,人口最多。 但是朱传文现在实际控制的地盘也不小,矿产丰富,经济潜力也不小。 张家处于一边是在日子的势力范围,老朱家处于毛子的势力范围。 不管是兵力,还是经济,或者是外部环境,各方面都算是一个旗鼓相当。 考虑一下接下来毛子国内的内忧外患,日子又越来越强势的结果。 其实朱传文这一块地盘,比起奉天发展的潜力可以说是更好。 “传文,你非要把我和你娘,接到镇上干啥。我们在屯里住的也好好的,这马上也秋收了,屯里哪里离得开人。” 朱开山被朱传文接到镇上之后,是挺不乐意的。 朱开山确实在屯里享受起来,随着这些年开荒,老朱家已经有上百晌地,朱开山的种田基因,被唤醒的也就越多。 之前地盘不大的时候,朱传文确实是可以时不时回放牛沟住一下。 但是随着占领整个黑东地区,朱传文也趁机收回了行政的权利。 地盘大了之后,以前的那套自治已经不合适宜。 权利得不到贯彻的后果,其实就是失控。 封建时代的皇权不下乡,早已经证明了这种统治的局限。 为了能彻底的控制地盘,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朱传文还是建起了一套现代的行政班子。 必须处理行政上的事情之后,各种案牍工作明显是翻了几倍的增加。 因为元宝镇的地利位置,距离现在朱传文的行政中心长寿县不远。 朱传文确实可以继续留在元宝镇办公。 但是想跟之前一样,长时间留在放牛沟已经不可能。 不说为了照顾老两口,就是为了两口子的安全,朱传文不可能还把朱开山和朱魏氏留在放牛沟。 朱传文这一次行动也算暴露了自己,成为了关外举足轻重的实力,就不可能不受人觊觎。 国内的势力,还好说一点,对朱传文鞭长莫及不说,搞破坏也没有那么专业,还是封建社会的老一套。 但毛子和日子的情报人员,不能不防。 这些现在化的专业间谍,朱开山就算是老江湖,也不一定遭得住。 “爹,娘,你们就别惦记屯里那些田了。那些田也该交给其他人打理了,你们要学会适应这种放手的经营方式。咱们家很快就去冰城了,不可能还整天让你们两个留在屯子里面。”…。。 老朱家不可能还一直亲自打理自家的农田。 因为土地情节的原因,朱开山肯定舍不得家里的这些良田。 经过几年的精耕细作,之前的慌田刚变成良田。 重视土地的华夏人,哪一个都不会舍不得失去。 把田租给佃户已经在所难免。 老朱家这些年也用了不少长工,这些长工这些年的表现也不错,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