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成神:从青蛇开始_第一百二十三章 危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三章 危急 (第1/2页)

    天府河河面,水流平缓,有一只只水鸟掠过水面。

    码头上,船只来往,吆喝之声不断。

    却见一位位身着白袍之人飘然过河,脚下并无半点支撑,只是脚尖轻点浪花,便踏浪而来,匆匆而去,显得格外神异。但来往百姓却是司空见惯,没有过多惊讶,只是抬头看一眼,便埋头各自忙后去,顶多是随口感慨一句,闲谈一番。

    “这水云观的仙长们又要去哪里啊。”

    “不知道,应该是北边的朝廷又要打过来了,仙长们赶着去通报水月仙子吧。”

    “这群北老,真是可恶。”

    “是啊,我们在龙王庇护下过得好好的,他们偏要来伐山破庙,还要毁坏神像,真是不知好歹。

    “唉,希望还能这样过下去吧。”

    正说着,两人继续撑着船,铺下渔网,准备以辛劳换取收获。

    而那几位白袍之人,跨过河流后直奔金陵而去。

    金陵城郊,除那龙王庙外,还有一处风水宝地,四处青山绿水环绕。

    这里本是一处瀑布,却在十多年前被那位水月仙子占作道观。

    因其水雾弥漫,恍若仙境,便名水云观。

    那几位白袍之人来到瀑布之外,隔着飞泻而下的水流,单膝跪地报告道:

    “仙子,燕京那边又派军队前来了,正向江陵城进军,奔波将军那边已经率鳞尾营前往阻拦,我等水运观门人......可还要阻拦?”

    瀑布内传来一个女声,声音如冰泉般清冷,却亦有流水柔和之意:“不必出手,对凡人出手易沾染俗世因果,不易脱身,奔波将军会处理好的。“

    几人齐齐恭敬迎和道:“是。”

    瀑布内,那人正闭目静坐于青石之上,一身云水纹长袖裙袍,身材欣长,肤若凝脂。她缓缓睁开眼,眼中似有波光盈盈,水波流转不定。

    “又来了,元教......”

    她便是这水云观之主,水月仙子,曾经她还叫李盼儿。二十年前,李轩寿命耗尽,因想追随妻子离去而放弃了成神的机会,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人世。

    自此以后,李盼儿再无先前的古灵精怪,待人也冷若冰霜,经常四处闭关修炼,不见踪影。而十二年前,她于这瀑布之中感悟玄水之道,将《玄水经》突破至第三层,晋升腾云地仙之境,将瀑布作为洞府,创立了水云观。

    水云观门人,皆是修炼《玄水经》,遵从龙王法旨。与天河水府一脉相承,皆归于龙王门下,成为了顾青手下又一大势力,只是此时他还在异界,尚不知情罢了。

    在顾青消失的二十余年里,天下局势动荡不安,而顾青手下的势力也被迫卷入漩涡之中,成为这天下棋盘中的重要一方。

    虽身在异界,但发生的一切都颇为熟悉。

    十八年前,元教取得了皇帝的信仰,被立为大魏国教。

    而元教的应天教主,成了大魏国师。

    以燕京为中心,元教借助朝廷在凡间的力量,广传其信仰。

    他们甚至四处伐善破庙,只求天下归于一教。

    而顾青的龙王信仰盘踞于天府河沿岸的大魏南部,已经在此处打下颇为深厚的底蕴,恰好与风头正盛、锋芒毕露的元教相对上,与他们向南方的扩张相碰撞。

    一时间,冲突不可避免,双方剑拔弩张。

    一开始,元教还只是派弟子前往,与顾青手下相碰撞,互有胜负。

    但再往后,元教便暗中指使凡人军队前往。修炼之人,若非魔道,肆意杀害凡人可是要背负因果业力的,一旦罪孽过多,那修炼之途便不长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记狠招。

    将凡人当作炮灰,而自己只需在幕后cao控。

    即使伤不到对方,也能将对方恶心得够呛。

    天河水府那便只能指派水军前往阻拦,可水军仅能在水中作战,而天府河北岸却遭到了军队的扫荡,许多平民被迫流离失所,而城中龙王庙亦是被摧毁。

    危急关头,还是水月出手,以大水冲垮军队。

    可如此做来,她自身也沾染不少罪孽

    真的抱歉,晚上有事出去没写完,存稿之前用完了,明天补上这4000大章。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着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sao》”,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一、本纪

    《史记》

    《史记》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二、表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三、书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

    四、世家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五、列传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了解,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确凿无疑。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作品目录

    编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