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好奇心害死道济 (第1/2页)
实际上,这是在中原大地上,每一种学说,都必须具备的特质,否则必将会遭到淘汰的下场。 不单单只有儒学,就连佛道两家,本是属于宗教性质的学说,都必须有着兼容并蓄的广大胸怀,才得以在每次遇到危机的时候,顽强的生存下来。 佛教在刚进入中原的时候,在汉人中的传道结果,其实并不算怎么理想。 直到五胡乱华,胡人肆虐北方,汉人南渡偏安东南,重新建立了东晋小朝廷。 高僧支遁鉴于当时崇尚清淡,流行玄学的氛围,在传播佛教的过程之中,加入了老庄的思想。 并且和王羲之,谢安等高门大阀的名流们,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使的佛教学说在东晋变得逐渐深入人心。 为后面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大,奠定了十分结实的基础。 而道教在创立的伊始,就借用了佛教的礼仪,还有某些经典,亦因此而被后来人一直诟病。 每次遇到佛道相争的时候,佛教总是能够抓住,道教这个先天性不足的问题,痛斥道教。 因此从南朝陶弘景开始,就想要通过提倡“三教合一”的思想,解决道教的困境。 王重阳创立全真教,其核心的“三教合一”思想,并非是无缘无故凭空产生。 而是长久以来,道教中某些有志之士的尝试,直到王重阳时,才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儒家更是一个大杂烩,什么学说都能够信手拈来,全都当成是自家的东西。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除去儒家外,其他的百家思想,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打击。 儒家一支独大,终于成为治国的显学。 只是在治国的过程中,却发现仅仅凭借自家的儒家学说,并不能够做到尽善尽美。 于是就在百家倒下的尸体上,尽情地汲取它们的血rou,补充到自家的学说中。 从汉朝开始,直到宋朝,倒下的百家学说,保证了儒家得以保持住活力,并且扩大了优势。 然而到了北宋朝,死去已超过千年的百家学说,就连最后一点残存的血rou,都已经被儒家汲取殆尽。 儒家于是陷入再也没有外力可以借用的窘境,由此逐渐走向了自我闭合的结局,变得越发萎靡。 走上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毁灭道路。 不过总的来说,两宋时期的儒门学子,虽然看不到前途,还是在不断的尝试总结。 希望可以为陷入困境的儒学,蹚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张载的“横渠四句”,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的。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可惜张载也没有想到,他作为创始人之一的北宋理学,后来经过“二程”,朱熹等人相继的改造,开创了儒学最后辉煌的同时,最终竟然成为了儒学的掘墓人。 此时朱熹刚刚踏入仕途,学术思想还没有大成,著名的“鹅湖之会”还有数年时间才会发生。 王重阳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提出了三教合一的说法,让不少人觉得眼前一亮。 王重阳本名王中孚,出生于北宋,成长于金国,曾在金人扶植下,刘豫所建立的伪齐政权中过科举,后来又在金人的科举中中举,可谓是文武双全。 不过他的仕途却相当坎坷,一直都没有得到提升,直到四十多岁还只是担任甘河镇酒监这样的小吏。 于是在不久后,王中孚辞官入道,宣称曾经遇到了仙人汉钟离和吕洞宾,得到祂们密授修真口诀,自号重阳子。 这是世人称他为王重阳的原因。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和谐学说。 全真道内也以修习《道德经》为主,修习《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辅。 瞧一瞧,看一看,人家全真教,比起半遮半掩的儒家,总喜欢给别人的学说套上一层皮后,就宣称是儒家的学说来,也不知道要直接了多少倍。 全真教直接用儒家和佛教的经典,连半个字都不更改一下,就当做了自己的教材使用。 法海亦是佛门中的一代高僧,深知“三教合一”思想,对于儒门士人的吸引力。 此刻听到道济说起,不觉心头微微一凛,正想要询问究竟目光看到道济身后,目露好奇的白蛇,顿时又闭口不言。 道济和他,皆是佛门弟子,而白蛇虽然也同佛门有很大渊源,却并非真正的出家人。 白蛇真身乃是一介妖怪。 这等机密的事情,可能还事关佛门的前途,自然不可能,就这么大咧咧,毫无防备的在白蛇这个妖怪的面前透漏出来。 此时的全真教,在北方得到了金人皇帝扶植,扩张速度十分惊人,已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