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六章 群臣劝进 你我君臣 (第2/2页)
善于品评人物的本领。 在他的品评举荐之下,许多名士纷纷开始身居要位。例如荀爽、韩融、陈纪、韩馥、刘岱等,哪个不是名震天下的大名士。 许靖能举荐他们,而这些大名士亦不拒绝许靖的举荐,足可以说明许靖在天下间士人心中的威望。 在名声方面,许靖与魏国的三公之二华歆、王朗不相伯仲。 而曹丕任用这两位大名士担任魏朝的三公,就是在利用他们的名声,为自己篡汉背书,证明自己得到了天下士子的支持。 所以当许靖出来建言后,越来越多的大臣开始出来劝进。 这些劝进的大臣中,如诸葛亮与许靖一般明事理者不少,但善于投机者亦不少。 他们见诸葛亮与许靖这两位大臣都开始劝进,那他们又岂能无动于衷呢? 但就在大殿中的群臣在诸葛亮与许靖的带领之下劝进时,被劝进的对象刘备却始终不发一言。 刘备一双英目扫过在场的所有臣子,而后他威严的声音再度发出: 当刘备说完后,他令众臣纷纷退下,单独留下了诸葛亮。 在刘备的命令之下,正在大殿中各自引经据典劝谏刘备登基称帝的 大臣,脸上纷纷流露失望之色,而后他们渐渐都退出了大殿之中。 群臣脸上的失望之色被刘备所看到,但他却并没有因为这失望之色,而转变自己的心意。 当大殿中的众臣渐渐离去之后,大殿中只剩下刘备、诸葛亮、以及一直是小透明的刘禅。 见再无旁人之后,刘备看向诸葛亮,对其言道: 诸葛亮本就站在众臣之首,离刘备并不远,若是他再上前,那么他便要踏上王阶了。 君臣之间的阶梯,一般情况下,是一种不可逾越的屏障。 听到刘备的话后,诸葛亮脸上有迟疑之色。 他对着刘备微微一拜道: 见诸葛亮跟他谈及什么君臣之礼,刘备的脸上浮现不开心的神色。 刘备对诸葛亮道:「当年在新野,你我君臣二人皆是抵足而眠。 因为此事,云长与益德还责怪你迷惑我,那时孔明怎就不在意君臣之礼了?」 听到刘备说起这件有趣的往事,诸葛亮的脸上浮现笑容。 那时关羽与张飞愤愤不平的脸色,诸葛亮现在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虽然那时刘备的根据地只有新野,与现在威凌天下的汉中王无法比拟。 那时的他亦只是一小小谋士,与现在大权在握的他无法比拟。 但那段时间,或许是刘备君臣之间最难以忘怀的时光。 当刘备说完后,再次对着诸葛亮言道: 见刘备不再自称孤,而是如当初三顾茅庐一般自称备,诸葛亮亦不再迟疑。 他轻提衣摆,一步步踏上王阶,来到刘备身前。 当诸葛亮来到刘备身前后,刘备清晰得看到了诸葛亮鬓角间的些许白发。 他对诸葛亮略有些责备地说道:「往日我嘱咐你多少次,凡事不必事事躬亲,要善于用人。 子初虽是尚书令,但有些事你尽可委派他,他政略颇佳,是不会有所差错的。」 刘备责怪的语气在诸葛亮看来,却是一种关怀。 诸葛亮对着刘备回答道: 听着诸葛亮的回答,刘备发出一声叹息。 刘备是在为诸葛亮的身体状况担心。 刘备因何叹息,诸葛亮清楚的很,但他现在没有时间关心自己的身体,他对着刘备一拜道: 「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 耿纯进言曰: 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 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 诸葛亮再次劝言刘备应当继位称帝。 听着诸葛亮的劝进之语,刘备依然还是摇摇头。 论知人心者,刘备乃是当世翘楚,诸葛亮所言他又岂会不知呢? 方才众臣脸上失望的神色,他可是看的清清楚楚。 刘备并非迂腐之人,但他有着自己的考量。 刘备对着诸葛亮言道: 在刘备说出这番话后,诸葛亮心中稍安。 而后刘备起身,他带着诸葛亮下了王阶,一路走到大殿门口。 犹如小透明的刘禅亦步亦趋的跟在二人身后。 当来到大殿门口后,刘备望着北方对诸葛亮言道: 「后来我投奔景升,虽然我那时兵微地寡,但无时无刻不想着北伐许都,救出天子。 虽然景升数次不许,但我孤军北伐,为的就是不辜负当时天子的恳求。」 刘备说到最后,语气中流淌着nongnong的悲伤之意。 苍天待他何其不公,每当他快要接近自己的理想时,总会有突发事故打乱他的计划。 刘备的言语令诸葛亮亦陷入了沉默之中。 这个疑问,饶是聪慧过人的诸葛亮亦无法回答。 或许正如当年司马公所感慨的那般: 这时刘备转身看向身旁的诸葛亮,他对着诸葛亮问道: 面对着刘备的这个疑问,诸葛亮摇摇头。 他的前半生一直都活动在东南,对于那座承载了大汉太多辉煌的古都,并未有幸见过。 见诸葛亮摇头,刘备淡淡言道: 在刘备这么说之后,他的语气突然一转,变得激昂起来。 刘禅在刘备与诸葛亮身后看着他们二人亲密无间的样子,他的眼中散发着光亮。 他以后与表兄亦会是这样的。 免费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