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六十三章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第2/2页)
以待吧!” 这次没等朱允熥开口,老朱就抢着回了一句。 “那就拭目以待吧!” “朱允熥,你留下陪衍圣公聊天,咱去外边替你解决麻烦!” 老朱这话一出口,孔讷只感觉心脏都一突突。 “陛下不可!” “他们都是大明的读书种子,是大明文脉的延续,陛下万万不可动杀心啊!” 老朱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就已经代表他心意已决,岂是别人所能更改的? “来人!” “封锁养心殿,任何人不得出入!” 朱允熥听到这话当场不乐意了。 “皇爷爷,今天孙儿是主角啊,你咋能把我扔这儿?” “您带我去吧,不管发生何事,我都不会改变想法的。” 老朱闻言回过头看了眼大孙,一个问题就把朱允熥给问住了。 “咱来问你,若是齐泰跳出来反对,你该当如何?” “这……” “若是孔彦缙跳出来求情,你又该当如何?” “若是你舅姥爷蓝玉跳出来哭诉,让你给他点特权,你又该当如何?” 朱允熥越想头皮越麻,这些人是他的先生、朋友、亲人,是他最在乎的人。 “皇爷爷,他们应该不会……” 老朱听到大孙这天真的一问,顿时想到了李善长离开皇宫的午后。 曾几何时,他也没想过李善长会反对自己啊。 然而,真到了关乎利益的时候,谁又靠得住呢? “孩子,在你顾念亲情的时候,有的人正利用你的亲情来影响你,牵绊你,甚至伤害你……” “你心太善了,今天这事不适合出面,还是让咱替你解决吧。” 老朱说完这番话就毅然决然的迈出门,不再理会傻愣愣的大孙了。 洪武门外,上万名各地进京的举子,以及国子监取得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监生,整整齐齐的跪在地上。 领头的几个举子,手里捧着万言书,直挺挺的跪在地上,望向城门上遒劲的三个大字。 在举人方阵的左侧,武将勋贵们站在一旁看热闹,至于右侧的文官们,则神情凝重的行注目礼,只有少数几个官员冲进人群里展开劝说活动。 但他们的声音太小了,连上万人的呼吸声都压不住,又岂能起到什么劝戒效果呢? 老朱登上城墙,只是朝着下边看了一眼,就一脸嫌弃的抽回了头。 “啧啧,人还真不少,不少老棺材瓤子都来了!” 老朱在向下看的时候,下边的人也在向上看。 汤和就抓着一把瓜子,坐在一辆轮椅上,领着几个武将勋贵在洪武门外的树荫里看热闹。 “信国公,你说陛下此次会不会退让?” “不会!” “那咱们该怎么办,也要跟文官一样交税吗?” 汤和听到这话反问了一句。 “朝廷没说御赐的田地需要交税吧?” 傅友德心事重重的点头道。 “确实没说,但谁家是靠着陛下赏赐的那点田过日子的,谁家在乡下不圈个几百顷,上千顷地?” “要不然别说支持族中子弟练武了,就是想在京城体面的活下去都难!” 冯胜也跟风附和道。 “是啊!” “这两年日子是真难熬,底下人不敢给咱们方便了,咱们每年都要多交不少税,底下佃户还骂咱们扒皮……” 汤和闻言自信满满的笑道。 “那就想办法将御赐的田地扩大呗?” “扩大?” “还能咋扩大,官府的人手里掐着账簿来收税,多算一亩地都不行!” 汤和听到傅友德的抱怨,指了指城门楼道。 “这是陛下给咱们留的后门,只要你们别太过,将现有的土地田宅交代清楚,陛下自然会给你们个说法。” “毕竟咱们跟文官不同,咱们可是要给朝廷带兵打仗的,陛下怎么可能让咱们吃不饱?” “咱们若是吃不饱,上了战场哪来的力气打仗?” 傅友德和冯胜听了这话茅塞顿开,赶忙给汤和躬身行礼。 “难怪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咱们武将勋贵能躲过这一波,全赖汤老帅维护!” 汤和无所谓的笑了笑。 “少给我灌迷魂汤,老夫给人灌迷魂汤的时候你还不会吃奶呢!” “跟下边的人打好招呼,今天这事谁都别参合,家里有事的赶紧回家,连热闹都别看!” “一会儿上位肯定是要杀人的!” “好嘞,我俩这就吩咐人传下话去……” 相比于武将这边的澹定和从容,文官那边则只是表面上的平静。 六部尚书站在人群的最前面,只感觉有种芒刺在背之感。 今天对于这些参加科举的举人是一场考验,对于他们这些朝廷官员何尝不是考验? 如果老皇帝真的下令杀人,那他们是劝还是不劝? 如果劝,跟着一起死。如果不劝,等着被世人唾弃吧。 现在他们只恨自己官位太高,高得逃都逃不掉。 哪怕他们躲在家里装病,天下人依然能骂死他们。 因此,他们明知道今天没好事,也只能硬着头皮过来。 相较于几位尚书的纠结,孔公鉴心里就不是纠结而是煎熬。 因为他老爹孔讷自打进入皇宫,直至现在还没一点消息呢。 孔公鉴非常担心父亲的安危,但是相比对父亲的担心,他更担心站在自己身旁的儿子。 因为一旦事情起了冲突,此时洪武门前的人都将不可避免的被拖进去。 “彦缙,你在宫里有门路,去找人打听下你祖父怎么样了,会不会被陛下……” 孔彦缙并不知道发生了何事,但一听到老爹这话还是当场慌了。 他太知道老爹的为人了,如果不是发生非常大的事,是绝不会让自己主动跟太监往来的。 “父亲稍等,儿子去去就来!” 孔公鉴望着儿子一路小跑的背影,无奈的叹了口气。 这是孔家最后的底牌了,千万不能让这个傻孩子掺和进去! 孔公鉴在打发走儿子后,再次看向城门的时候,眼神中就多了几分坚毅。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仗义死节,就在今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