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二十一章 崇平帝:外面说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第3/3页)
,一边陪着笑道: 宋皇后凝了凝眉,晶莹如雪的玉容上不乏失望之色流露。 最近也不知为何,咸宁也不怎么往京里送着书信,如果不是先前四弟的书信,几乎以为在河南出了什么事 儿。 这位丽人如何知道,咸宁公主此刻正沉浸在于贾珩的玩闹中,已记不得再往京里写信。 戴权连忙近前,帮着打开木盒,道: 因为贾珩是军机大臣,又是锦衣都督,故而现在的奏疏已有几分的意味。 崇平帝点了点头也不以为意,毕竟,连着六封奏疏,他都见过。 拿起其中一封奏疏,迅速阅览着,随着逐字阅读而罢,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眸光深凝,面色振奋。 只见其上奏疏大致奏禀了矿藏资源,主要是金矿,其次是石炭矿,并提出石炭可以用来取暖,做饭,以减少百姓对木材取暖做饭的依赖,从而固水土,以利长远。 其中尤为吸引崇平帝目光的是,经过内务府广储司的匠师,对金矿初步进行了评估,储量丰富,或有百万两黄金。 因为后世多用十两秤,一斤没变,一两变多,而汉制尚用十六两秤,故而后世三十吨的金矿,近百万两毫不为过。 当然,不是一次能够冶炼出来的矿藏,需要开采好几年。 宋皇后见着崇平帝眉宇间的喜色,秀眉下的明眸闪了闪,心底有着好奇,唤道: 崇平帝面颊上的冷硬之色早已消失不见,声音因为情绪激荡,已经渐渐颤抖起来。 百万两黄金,哪怕不能一下子挖掘、冶炼出来,可每年至少数万两的金子递送内务府,也是一笔不小的进项,更不用说还有石炭矿。 宋皇后檀口微张,雍丽玉颜上现出惊讶之色,感慨说道。 此刻,戴权在一旁听着,心头振奋,面有喜色,永宁伯果然每次递送奏疏都是喜事儿。 崇平帝面色振奋,轻声说道: 石炭也就是煤,质美价廉,在西汉时候就用以冶铁,在前明也多有运用。 而如今陈汉承前明,在山西等地设有矿税使,有此一项,起码能解决中原百姓的冬日取暖以及日常用饭,无烟煤更常作冬日取暖所用,南方每到冬天,湿冷难当,往往需大量的无烟煤甚至上好木炭。 神京的富贵之家多用无烟煤进行取暖,甚至用木炭,比如内务府就有惜薪司,负责为皇家宫廷选炭。 而无烟煤燃烧后不会有太多烟,而永安县发现的这批煤就是优质煤。事实上,煤虽然便宜,但因为官督商办,往往造成煤价高居不下。 而官府也搞煤炭垄断,以攫取利润,显然普通百姓无法用煤过冬、做饭。 而贾珩提议上疏就是广泛开采煤炭,一方面由官府设立专门的机构,调控价格,以供民用,一方面鼓励民间开采煤炭。 以河南为例,就可工部下方成立煤炭司,在产煤区设立分司,不对煤课以重税,使其走进千家万户取暖,薄利多销。 其实在贾珩所在的另外时空,明代万历年间,神宗就曾下令允许百姓自行采煤,以为日用所需。 宋皇后笑道:其实她有些听不懂,但应该是一桩好事儿。 只是煤炭应该由内务府主持开采,如果当初她三弟进入内务府就好了,比现在去工部好多了。 前日四弟宋暄倒是来 信说着,待事罢之后,贾子钰要保举他知开封府事,开封府知府虽比不上神京,但也是一跃而登正四品,以后再调到京兆府尹,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崇平帝点了点头,又是拿起第二封奏疏,离了座位,凝神阅读,眉头凝起。 迎着宋皇后的疑惑目光,似是解释,似是自语: 河南或者说整个陈汉北方大地的旱情并没有得到缓解,减产严重,而番薯的引进,自然能够解河南米粮之困。 宋皇后道: 崇平帝凝了凝眉,心头有些不确定道。 如果不是贾珩进言,这位知过农耕稼穑的天子,几乎以为是虚言相欺。亩产数十石? 未免有些夸大了吧? 但鉴于是贾珩所上奏疏,心头又有几分期待。 如真亩产数十石,那北地纵是旱灾,也再无饥荒,如先前河南那样的变乱,也不会再出现。 宋皇后笑了笑,轻声说道: 崇平帝点了点头道: 朝堂中一些人的心思,他这些天也听到内卫来报,说他对子钰言听计从,如是兵事也就罢了,无人有异议,但其他之事.... 宋皇后美眸凝了凝,面上现出思索之色,说道:心头知道这是陛下心头烦闷,只是随便说说找个人听着,她只要听着就是了。 崇平帝放下奏疏,低声道: 宋皇后轻声道: 崇平帝说到最后,面色不虞,目光冷闪。 不论是京中还是江南的一些言论,这位天子通过各种渠道早就得了汇总,只是压了下去,引而不发。 不过,心底深处隐隐藏着一丝焦虑,反而期待暴雨成汛。 无他,当初河南之乱丢的脸太大了,随着时间流逝,崇平帝偶尔深夜回想,心头都不自在,心底深处隐隐想找回来一次场子。 力排众议,众人皆醉我独醒..... 宋皇后轻声说道: 崇平帝点了点头沉声道: 先前,户部听说内务府拨付了一百万两银子给河南,又请求崇平帝从内务府拨银至户部,以经解北方诸省的民困。 wap.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