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挽天倾_第六百二十二章 崇平帝:户部除了要钱,还是要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二十二章 崇平帝:户部除了要钱,还是要钱! (第2/2页)

辑!

    杨国昌面无表情,心头无喜无悲。

    崇平帝皱了皱眉,问道:

    赵默却是眉头紧皱,又要加税江南,难道天子就不怕江南激起民变?

    杨国昌迟疑说道:

    漕粮运北,每年要将四百五十万石漕粮运抵长安以及北平,供应九边大军以及神京的勋贵,江南比前明时期还要多五十万石,此事一直为江南士林还有在南京定居的致仕官员抨击。

    事实上,内务府每年都要花银子从南方购粮,运抵京师,发放京中官员以及京营大军禄米。

    崇平帝面色冷硬,沉声道:

    江南年年上疏诉苦,已经成为大汉日常,而杨国昌这时候报上来,还是为了方便要钱。

    不等杨国昌诉苦,崇平帝沉声说道。

    杨国昌心头一凛,连忙说道:

    齐昆至江南整顿盐务,一下子陷入江南官场错综复杂的泥沼中,迟迟打开不了局面,现在打算在南京户部核销的盐引上做文章。

    崇平帝听着一个个坏消息,原本的好心情,一时间变得糟糕至极。

    户部除了要钱,还是要钱!

    如非河南嵩县发现一处金矿,内务府都快要被这样慢慢掏空,等内务府也没钱的时候,怎么办?

    如果当初不是去岁到今年陆陆续续抄没浮财,内务府这些年同样入不敷出。

    崇平帝将冷峻目光盘桓在不远处的吏部尚书韩癀,问道:

    韩癀面色一肃,拱手道:

    崇平帝面色沉静,道:

    随着南安郡王之女嫁给魏王,南安郡王也开始忠于王事起来,以其威望,查察两镇军

    兵实额,追缴历年贪墨三成处置了几个军将,杀鸡儆猴,倒也做出一些成效。

    与此同时,北静王也在大同、太原等军镇也开始清查空额,只是北静王这边儿不大顺利。

    崇平帝又叙道,然后看向许庐道:

    随着内务府、国库因抄家补血几次,抄家已经渐渐成为崇平一朝的先行cao作。

    许庐面色谨肃,拱手道:

    最近朝堂的风向果然颇为诡异,只怕还是与贾子钰有关。

    崇平帝冷声说道:

    韩癀、赵默:百万两黄金?小儿在河南发现的?

    百万两黄金,如按照一比十的兑换比例,就是价值千万两白银的矿藏,纵然减免北方诸省一年赋税都没有什么问题。嗯,也不能这般算。

    开凿金矿,一年肯定开凿不完,可能陆续开凿十几年,但—年哪怕开凿七八万两,也是近百万两白银。

    只可惜是内务府主持开矿,而非工部和户部……

    对内务府的与争利,文官自然颇有微词,但这是太祖一朝的祖制,前明同样用有矿监,为宫中敛财,也就在另外一个时空的崇祯实诚…………听了文臣的忽悠。

    于是,内务府就这般一直存在下来,并源源不断为皇室输血

    可以说,陈汉比之明末能撑到现在,内务府要占很大一部分功劳,时不时可以输血,而忠顺王虽然贪梦成性,但敛财也是有功的,收天下河泽矿石之利以馈财用。

    韩廣眉头紧锁,面色凝重,心头蒙上一层阴霾。

    这贾子钰莫非有着天眷,督抚河南不及两月,就寻找到一座金矿?

    这…………照这般势头,只怕有些压不住。

    赵默心头同样震惊莫名,生出与韩演一般无二的想法。不过,压不住也要压!

    矿藏之类东西,可一不可二,能找到一个还能找到一堆不成?

    就在几位阁臣眉头紧皱,思索不定之时,崇平帝说道:

    贾珩一共上了两封奏疏,一封是诉说矿务,一封是诉说农事。

    赵默眉头紧皱,脸色变了变,阴结如冰。石炭矿而已,山西等地到处都是。

    杨国昌心神剧震,已经心头说不出话来,将到了嘴边儿的给咽了回去。

    至于河南洛阳的太仓还有粮米,此事朝堂百官无不知晓。

    当初贾珩追缴了卫郑两藩的三百五十万石粮米,加上原本的四十五万石粮米,几有四百万石。

    后来大军出征河南都是用的是太仓粮食,没有再向朝廷要一粒米,而后续的安抚、修堤也多是用米粮以工代赈。

    按一个士卒每月四斗五升粮,马匹每天三升精料,一束干草,加上路上转运,近万大军每月消耗粮草三万石。

    八万大军每月消耗米粮二十四万石,如今平叛一个

    多月,加上抚恤赈济灾民,大致消耗了近三十五万石。

    之后就是给参加徭役的百姓本人在河道上管吃,而家里发以米粮聘用,维持糊口,以渡旱灾。

    正是因为有着米粮,才能让贾珩在河南没有后顾之忧地大刀阔斧役使民力,甚至因为以米粮赈济,活命无数,在百姓中反而民声斐然。

    崇平帝道:

    此言一出,三位阁臣都是面面相觑,心头震惊不已。

    在场几人都曾在地方为父母官儿,深知农事,谷麦也不过一亩几石的产量。

    番薯,亩产数十石,这怎么可能?

    这永宁伯兴修河堤还好说,现在更是说番薯亩产可收获数十石,难道是谄媚于上,信口开河?

    但是思量片刻,也没有人出言质疑,因为,几人心头既知天子不喜,那么就是等贾珩说的越多,将来错的就越多。

    杨国昌面色倏变,苍老目光中见着惊疑之色,拱手说道:

    崇平帝道:

    杨国昌面色变幻了下,心头松了一口气,拱手说道:

    每年所收秋粮比夏粮更多,夏粮只相当四分之一,而且夏粮有不少抗旱作物,再是与贾珩党争,也不能真的在诸省广为种植,影响了夏粮。

    崇平帝道。

    虽他心头也有疑虑,但诚如皇后所言,这种事情也不易作伪,实在不行,他亲自在宫中辟田一亩,让内监进行种植,查看收获情况,如果亩产十石,今年可以预料的北地饥荒将大为纾解。

    事实上古代一些重视稼穑的皇帝,每到春耕时节,也会象征性地下地耕种,以示重农务本,故而后世历史书多是奖励农桑、崇尚俭朴云云。

    议论完夏税之事,内阁众臣以及左都御史许庐,纷纷各怀心思地告辞离去,前去忙碌各自的公务。

    在含元殿的崇平帝,看着一众阁臣离去背影,面色默然,目光明晦不定。

    随着他对贾子钰重用颇深,朝中文官多不乐见于此,已隐隐有联合制衡之意。

    此事······总之,将来有利有弊。

    而随着几位阁臣的离去,贾珩在河南嵩县发现金矿以及新安县发现石炭矿的消息,也在神京城中扩散开来,而内卫的探事也在暗中鼓吹是上苍赐予天子之财,天佑崇平。

    本身也是对近些年北地大旱等灾害异警的某种回应。

    原本京中一些古怪的气氛,以及的说法也渐渐消散不见。

    且让贾某人在河南折腾,刚刚寻个金矿,左右也就是折腾一年的出产,顶多最后不下雨,再看看他的笑话。

    wap.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