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三十七章 崇平帝:朕这个女儿,女大不中留啊 (第2/2页)
林如海道: 当初,贾雨村是黛玉的塾师,其上任金陵还是林如海写的举荐信,不过林如海也没有过多评价,只是当面表达了态度,并没有将这桩事放在心上。 贾珩徐徐道:「姑父,贾雨村丢官后,先到忠顺王府效力,忠顺王府与我贾家颇不对付,姑父也是知道的,不过忠顺王因皇陵之事而夺爵后,这贾雨村又转 头投效了齐郡王府,现在齐郡王府担任主簿,齐郡王也与我颇有积怨。」 林如海闻言,面色微变,目中现出一抹关切,问道:子钰如何与齐藩也有着积怨?」 这些都是先前在书信中未曾提及的秘事,至于忠顺王与贾家有仇,此事林如海自然心知肚明。 贾珩简单解说了下前事,道:「此事是齐郡王全无宗室气象格局,宫里也心知肚明,倒也不是什么大事。 林如海闻言,目光微动,一时陷入思索。 怪不得如此年纪身居高位,只怕这条青云之路,不知遇到了多少惊涛骇浪。 林如海想了想,开口说道。这么一位军机重臣也不需要自己提点,说不得他······ 贾珩转而也不再提忠顺王,说道:「姑父在扬州巡盐经年,劳苦功高,等革除盐务之弊后,应该能迁调京城了,名列部堂了。 林如海摇了摇头道:「如今盐法革旧布新,几是寸步难行,还要再看罢。 就在两人叙话之时,一个丫鬟道: 林如海微笑招呼道: 贾珩也没有推拒,与林如海一同坐下用着饭菜,又叙过一阵,这才离了扬州盐院。 而随着永宁伯以及内阁大学士赵默来到扬州办事,而永宁伯前往扬州盐院衙门拜访林如海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一些关系也渐渐摆在众人面前,扬州盐院的林如海,背后还站着一尊庞然大物。 神京城,宫苑 夜幕降临,一只只红色八角宫灯在巍峨、壮丽的殿宇下亮起,璎珞流苏在晚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 大明宫,偏殿中,内书房 光可鉴人的地板上倒映着女官、内监的人影,御案之后,身穿黄色龙袍的中年天子,眉头紧皱,手中正在看着一封奏疏。 已是几天时间过去,这位中年天子自然先后收到在清江浦的左副都御史彭晔,以及贾珩后续奏报的奏疏。 崇平帝将手中的奏疏放下,冷声道。 天下之事就没有一个省心的,中原叛乱方定,黄淮又是泛滥,会不会酿成洪灾,不得而知! 一旁正在吩咐着几个女官,准备晚膳的宋皇后,容色微怔,那张丰艳雍美的雪颜玉肤上浮起担忧之色。 因为这几天崇平帝又是废寝忘食,甚至担心耽搁处置来自奏疏,宋皇后就只能让女官将晚膳送到内书房。 宋皇后轻步而来,温宁如水的眉眼见着关切。 崇平帝面色凝重,语气忧切说着: 宋皇后宽慰说道: 崇平帝轻叹道: 说起来心头也有些不是滋味,满朝文武,就只有一个得用,从北到南,四处救火。 转而看向一旁侍立的戴权,道: 戴权连忙应了一声,也不好提醒崇平帝,这已是天子 今日第三次下着类似的命令。 戴权刚出殿外,就见一个内监快步而来,手中抱着一个盒子,心头一喜,迎上前去,听得果是贾珩的奏疏,抱过木盒,折身进了殿中,欣喜道: 打开锦盒,取出一份奏疏。 贾珩情知崇平帝担心南河河道局势,到了徐州后就给崇平帝写了一封奏疏,而后到淮安府后整饬了河道官员后,又是给崇平帝写了一封奏疏,以六百里急递送至神京。 崇平帝从戴权手中接过奏疏,连忙打开翻阅着,随着阅览其上文字,皱紧的眉头渐渐的舒展开来。 宋皇后见着天子脸上阴云散去,心头松了一口气,开口道: 子钰的一封奏疏,比她十句百句宽慰的话都管用。 崇平帝面容和缓几分,声音不自觉轻快几分,说道: 贾珩在徐州的奏疏,没有任何废话,全部都是干货。 向天子陈述了他打算到清江浦的整饬河务方略,以及为何这般做的考量,密奏给崇平帝。 而条理清晰的方略无疑比崇平帝看到的各种安慰奏疏,更能抚平一颗焦躁不安的心。 提出问题,准备对策,实时反馈进度,给人的感觉就是可靠、信服。 宋皇后闻言,玉颜欣然,丹唇轻启,声音好似黄莺出谷,笑意嫣然道: 崇平帝叹了一口气,道: 真是觉得越用越顺手。 宋皇后玉容嫣然,柔声道: 崇平帝面色顿了顿,轻声说着,转而问道: 宋皇后忽而忍俊不禁,丽人那张艳若桃李的妍美玉容恍若晴雪方霁,明艳不可方物。 反而让崇平帝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宋皇后声音轻柔婉转说道: 崇平帝也恍然而悟,一时间心头也有几分复杂,感慨道:「朕这个女儿,女大不中留啊。 原本心头的一些愧疚也淡了许多,自家女婿多劳累一些也是应该的。 宋皇后轻声说道。 崇平帝点了点头,心思倒也安定下来。 wap.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