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四十一章 人生在世,最难的就是心安理得 (第2/2页)
低声说道: 朱瞻墡愣了愣,有些奇怪。 兴安低声说道: 朱瞻墡这才恍然,于少保一直以百官之首行走,往往让人忽略了于谦的文安侯身份,他不住的点头说道: 兴安笑着说道: 永乐剑这个尚方宝剑,用完必须要收归内廷,连天子缇骑都不能幸免,否则会出大乱子的。 按照大明制度,尚方宝剑可无敕斩五品,过后奏禀。 四品官身,已经可以在陛下大宴赐席落座了,五品官身,真的不算小了。 唯一例外的就是李 宾言,他拿着永乐剑去了山东巡视之后,陛下就再也没收回,而后李宾言在回京述职和在松江府面圣的时候,两次要归还,陛下都让李宾言带着。 李宾言不会乱用此剑,这东西在李宾言身上,更多的是护身。 朱瞻墡拿起了永乐剑,带上了火牌,对着兴安说道: 兴安赶忙说道,然后兴安就看着朱瞻墡连车驾都不摆,直接从马厩里拉出了两匹马带着罗炳忠就直奔诏狱去了。 朱瞻墡已经急不可耐了。 兴安回到了泰安宫回禀,将事情分说的十分清楚,并未添油加醋,也未曾疏漏,圣心不难测,但还是不能留下任何的间隙,给人可乘之机。 于谦的这个提议,还是在抚慰襄王,怕襄王这次寒了心,大宁卫的王化鞑靼,仍然需要襄王前往坐镇,还需要襄王为大明奔波。 说到底,于谦是为了大明的利益。 朱祁钰感慨的说了一句。 兴安倒是笑着说道: 哪里是心安哪里才是家,做什么心安,就不会亏心。 朱祁钰听闻也是心头一宽,的确如此,这天底下,最难的就是心安理得。 他斟酌了一番有些担心的说道: 兴安却不这么想,他颇为确切的说道: 朱祁钰对朱瞻埈的感觉就是一个普通的宗亲,但那是和朱瞻墡从小一起长大的二哥。 朱瞻墡火急火燎的冲到了诏狱,反而冷静了下来,他是来办案子的,他代表的是陛下,是整个宗室来跟文官们这帮官僚们算账的,他不仅要报仇,还要把案子办得别人心服口服,办得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哑口无言。 朱瞻墡到了诏狱之后,并没有立刻提审泄愤,而是开始整理卷宗,了解所有事情的前因后果,点检人证、物证、书证等一样物证,随后才开始在卢忠的帮衬下,开始对案情进行第一次查补。 这次的查补是基于现有证据,进行补充调查,而这次的调查,朱瞻墡亲自上阵,无论是案犯指认,还是新的证据调查,朱瞻墡都亲力亲为必然到场,确保无虞。 这案子朱瞻墡一直办到了腊月十八,才算是完成了第一次查补,虽然劳心劳力,但是朱瞻墡看着手中的一应物证,颇为满足,这些罪证,足以把一众主犯全都送到刑场去! 朱瞻墡眼神里冒着火,经过了两个月的查补,朱瞻墡仍然是火气未消,反而越查火越大。 罗炳忠将一应物证收拾停当之后问道: 朱瞻墡十分确切的说道: 罗炳忠闻言,眼睛放着光,钓鱼这件事确实是有趣的很。 朱瞻墡冷笑了一声说道: 卢忠稍微琢磨了下说道:「臣愚钝,殿下的意思是让我上一道奏疏弹 劾殿下将物证私自带回家中,而后再以襄王府为塘,等着瓮中捉鳖?」 朱瞻墡笑着说道: 襄王钓鱼能钓的到鱼吗? 在大明只有陛下钓鱼很难钓得到,也不是陛下钓鱼技术不行,而是陛下毕竟是陛下,抬抬手就有太多人盯着了。 腊月二十四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地冰如镜。 襄王府里灯火通明,襄王提着一盏石灰喷灯,照亮了自己的小书房门前的雪地,而襄王身后影影绰绰站着几十名缇骑。 所有人都盯着书房门口的一个吏员,这小吏子时偷偷溜到了书房来,仗着自己对襄王府的熟稔,来这书房翻箱倒柜了。 朱瞻墡的话比冬天的雪还要冰冷。 朱祁钰担心朱瞻墡脾气太好,办案办到最后没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很显然,皇帝的担心是多余的,襄王不仅要办,而且还有办的周全,一个该死的人都不会让他错过。 --到进行查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