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百六十四章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第2/2页)
大抵还能够瘦回来,他端着手,迈着四方步,四平八稳的走在讲武堂的路上。 秋风吹过,落叶飞舞。 于谦和兴安一边走一边交谈着,了解着陛下具体要询问什么。 于谦进了御书房见礼。 朱祁钰示意不用客气,落座便是,朱祁钰将李宾言的那本《大统疏》递给了于谦说道: 于谦坐定,十分认真的看完了李宾言的奏疏,越看脸上的笑意越浓郁,他看着陛下的批注说道: 微斯人,吾谁与归? 李宾言始终坚定的和陛下同行,与其说这是李宾言的想法,不如这是陛下的大道之行,李宾言在外巡视十三载,到底不是过去憨直的李宾言了。 于谦坐定后,思忖片刻说道: 朱祁钰赞同于谦的说法,李宾言出不了海,是朱祁钰的决定。 于谦接着说道: 朱祁钰听闻之后,不住的点头说道:「有理,所以这一条路看似是个出路,其实也是个绝路,若是松江府真的是李家府,李宾言真的做了松江王,他就离 死不远了,朕就是再想保他,顶多放他出海去。」 于谦喝了口热茶,继续说道: 朱祁钰眉头一挑,发现了事情不简单。 于谦颇为感慨的说道: 朱祁钰明白了,姚夔进京是做礼部尚书,年富进京是做工部尚书,这都是六部之事,大明不设宰相府,但是于谦有宰相之实,商辂和李宾言就是在竞争这个位置,百官之首。商辂是朱祁钰选的,李宾言是于谦选的。 如果真的要划分阵营的话,商辂是旧党,李宾言是新党,但他们都是坚实的皇党。 李宾言要入京,要继任百官之首的位置,那就需要表述清楚自己进京要做什么,要实现什么样的愿景,进而获得支持,很显然,李宾言作为匠城的发起者,他这个新党,更确切的描述是工党。 其实还有个人很合适,那就是在康国做康国公的王复,也可以竞争下这个位置,而且相比较商辂和李宾言,王复的优势更加明显,因为王复立下的是军功,在当前振武的大环境下,王复这个墩台远侯,显然更具优势。 其实还有一个人也有这个资格,那就是治水的徐有贞,可是,朱祁钰屡次让徐有贞回京,徐有贞都不肯,非要治水安天下。 到了李宾言这个位置,想不想进步,已经不完全由他一个人说了算了。 朱祁钰确定了李宾言不是不想做官,而是为进京做准备,便做出了一轮的人事任免。 于谦摇头拒绝就这个问题表态,打出了一张,无懈可击。朱祁钰收起了鱼竿,想了想又问道: 于谦也在研究三经厂印出来的《代数》,于谦非常喜欢这本书,大明度数旁通的成果之一,他笑着说道: 翰林院翰林们反对理由和动机是极为充分的,我们当年受的苦,你们居然不用受了?凭什么! 朱祁钰和于谦关于辽东问题深入的交换了意见。 比如关于奴儿干都司复设之事,皇帝和宰相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幅员辽阔的黑土地不应该限制,奴儿干都司是一个失败的教训,官道驿路和船厂,最后都成为了建奴的嫁衣,要统治辽东,就要对整个辽东进行分治,郡县化,是唯一的出路。 动用五十一万人征伐辽东不是以消灭建奴造反势力为主要目的,郡县整个辽东,才是主要目的。 当年永乐年间,是国力不足,统治基础薄弱,才只能以奴儿干都司形制,景泰年间的大明朝,人口多到大明已然放不下。 皇帝和宰相的意见并不 总是那么默契。 比如在是否让鞑靼、兀良哈、瓦刺、朝鲜等地出兵协从,于谦认为是可行的,有些脏活累活,就得让这些人去做,比如对建奴扫xue犁庭,大明京营做就不合适,但是协从军做便合适; 朱祁钰不想让鞑靼、兀良哈等协从,因为这些地方刚刚王化,人心不定,进军过程中,阳奉阴违反而拖沓征伐脚步,也就是说料敌从宽,这些新辟之地的鞑靼人,至少要五十年之后,才能正式成为大明人。 在这个问题上,于谦选择了让步,扫xue犁庭,于谦有读书人的办法,杀人不斯文,于谦是个读书人,自然很斯文,和林都打扫干净了,离得更近的辽东,就更容易打扫了。相比较和林,辽东有黑土地,换种这种事,甚至不需要做太多,自然而然。 景泰十三年六月,李宾言奉旨回朝,七月中旬,大明皇帝在北土城沙场秋点兵,任命忠国公石亨为征虏大将军,晋国公于谦为总督军务,杨俊、孙镗、范广、刘安、赵辅、朱仪、张懋等一干将领为参将,太常寺卿商辂为杨俊参赞军事,户部左侍郎李宾言为孙镗参赞军事,大明京营精锐尽出,宣府、大同、直隶、山东卫军协从。 皇长子崇王朱见济、沂王朱见深再入军旅历练。 皇太子朱见澄也想去,朱祁钰否决了他的主动请缨,太子去不得,哪怕他有了亲弟弟也不行。 直隶、山东、辽东都司,共征调二十万民夫,向辽东行都司沈阳开拔,民夫主要从辽东征调。 景泰十三年十月下旬,辽东大雪之日,大明军云集沈阳,分三路军直扑建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