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三十四章 春风得意马蹄疾 (第2/2页)
眼睛就是一亮。 眼睛一亮的曹cao急求证明,他拿眼四处乱看,眼睛瞄到袁绍的袖子,曹cao手拽袁绍衣袖,拿刀呲拉一声把袁绍袖子割了。 袁绍胳膊一亮,他低头看了一眼被割开的袖子,瞪眼看向曹cao,“你做甚?” 曹cao嘿嘿笑道,“某摆个勾股……” 袁绍怒骂道,“那撕你自个儿衣服!撕老子的做甚!” 袁绍气的牙痒痒。 之后,曹cao以木棍为尺,裁了五,十二,十三,三种长度的布条,把布条往一起一凑,当布条对齐之时,成角如同高墙立地,直不熘熘,勾股明显成了。 曹cao快慰的笑了。 果然,成勾股之法,岂止勾三股四弦五,另有其他也,古来工术,皆谬! 当曹cao得见勾股根本精义之时,他脑海中浮现了刘备的身影,他对刘备学问之精深分外感慨。 —— 数算一卷的答桉曹cao耗时良久终于把之看完了,特别是数算一卷最后的一部分题,方块套球,球套方块,简直是乱七八糟,对着答桉,曹cao看也看不懂。 曹cao已见到学问的高山,一次考试,就颠覆了曹cao的认知,重塑了曹cao的想法。 未考科举之前,曹cao一直认为最难的是微言大义的圣人之言,现在才知道,数算一科才是最为艰难深巨,简直日了狗的一样难。 曹cao与袁绍再至【律法】一科,二人试卷张贴在墙,因前边围的人多,两人便在后面昂着头先看标准答桉。 律法一科,乃太学院名儒们根据汉律所出的题目,题目五成内容,考法律条文,余下四成内容,考实际判例,判例设刑杀囚罚种种,所涉十分详细。 在此详细全面的考察之下,曹cao和袁绍二人所答的称不上优异,只能说一般。 于律法最后一题,那道看似平平无奇很简单的分粥问题,曹cao和袁绍都认为自己答的没什问题,没太在意。 但之后,当详看答桉时,两人惊讶了。 【若择高尚之士持勺分粥,然岂不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纵是高尚之士,亦有远近偏私,分粥于是不能尽公允。 且,人心难测,利惑人心,高尚之士,怎言不会因利堕陷? 故,择高尚之士持勺分粥,非是万全之法。】 【若,定立分粥法度,以护公均。可分粥之人若是有心倾吞谋私,其执掌分粥权柄,便可以粥笼络经营,与其伍者,多以分粥,不与其伍者,少与分粥,如此,众人为多分粥,无不谄媚勾结分粥之人。 至此时,虽有法度,勾连为伍者已成一体,虽有法,法度动摇其不能,等若无法。】 【若,使匠人制一勺,以使每盛粥,薄厚如一。此只着力于器,了无一用。 分粥者以分粥权柄,笼络经营人心,其党伍成时,纵广众之下,与同伍者分粥两勺而只言只分其一勺,旁人其敢言语,不见秦赵高之指鹿为马否?】 曹cao于试中所答,乃答,定立法度,以法度确保公均。 袁绍于试中所答,乃答,择高尚之士持勺分粥,以为公平。 然,法度终有溃毁之时,溃毁之法度,与无法无异;高尚之士,又怎言无一私心,又怎言人心自始不变? 看完了答桉前半部分之时,曹cao跟袁绍二人意识到,这最后一题很不简单。 曹cao自思,若法度非是万全,那万全之法,又是如何,袁绍自思,若人心易变,不用高尚之士,又用何人。 他二人带着心中所想,向答桉的最后部分看去。 【若使分粥公允,只一法,制衡。 使分粥之人,尽取瓮中之粥分诸百千份,而后,令分粥之人,最后拿粥。 如此,若分粥不公,多者旁人拿走,少者留于最后,最后拿粥之分粥之人,便只能拿最少一份。 至相关己利之时,唯有公均,分粥者方能不受损害。 至此,纵是粥勺有漏,每盛必多少不一,纵是器具不精,为使己身不受损害,分粥者自会换勺;纵是无有法度,为使己身不损,分粥者必亦确保公均;纵分粥者非是高尚士,乃是卑劣之徒,为使己身不损,其亦会设法力保公均,于此时,一卑劣之徒,分粥之公均,尤胜于高尚之士。 此便为分粥之万全之法,关键只在制衡,而法度,道义,人心,器具,皆非关键。】 看完了,这是刘玄德所给的最好的分粥之法。 曹cao大有感悟,心中直呼高妙。 袁绍若有所思。 律法科目整一卷内容,独最后的分粥一题,乃是精华要义,【制衡】二字,足可道尽律法、人心等所有根本,曹cao和袁绍从中领悟了许多,多了许多感悟。 —— 于后,至【水利】一科,这一科曹cao和袁绍两人皆兴趣寥寥,有着前面数科经验,前边数科,每一科最后一题的答桉都令人大长见识,朝水利最后一题去看,最后一题乃问洛阳周遭水流河网分布,此题繁琐复杂,却无甚引人瞩目处。 绕城又走,至【商政】,无甚精彩。 再走,见【农政】,无甚精彩。看答桉的时候,曹cao想到刘备所进献的曲辕犁,再联系前边经学一卷最后一题给出的解决土地弊病根源的方法,工农一法,改革农具,使不可耕不可垦之荒滩乱丛尽化为良田,便可使天下田亩大增,大解田地之缺。 曹cao便想,曲辕犁足堪社稷重器,有此一物,不知四海之内,可多扩田多少,不知可多养多少百姓,进献曲辕犁的刘玄德,身名将垂青史。 至,走至西城,至科举第七科,【兵略】。 到此,曹cao也好,袁绍也好,旁边其他围观的人也好,都精神大涨。 兵略一卷,卷中题目先考诸子兵法,再考,诸如阵法类目,兵械类别,古今战事,军伍编成,等等实际内容。 在这前两部分基础内容之中,曹cao答的最好的是诸子兵法,袁绍也是如此。 诸多阵法、兵械、军伍编成等内容,因所涉太多,太过详细,曹cao多有未答,袁绍亦然。 再往后,题目渐难,至有一题,题问,【以重赏励士,可足以激勇?】 曹cao记得当时所答,当时所答乃是,【士不励不勇,重赏可励士】,曹cao自以为所答无错。 太阳高挂了,阳光有些刺眼,曹cao眯眼朝答桉看去,答桉写的乃是,【只重赏励士,不足激勇。】 这第一句,就驳斥了曹cao所想,曹cao不由皱眉,他不明白,为何重赏不足励士。 及往下看,【若有一脏污狼藉之军,其军之中,平日粮饷尚有克扣倾吞,临阵,虽是以重赏励士,可,人活之时,粮饷便已不可保全,待人死,又怎信死后重赏可依言下发?】 【作战之时,只赏功,只言有大功者可有大赏,而不言战死如何,士卒盼功而忧死,十分之勇,不能尽十分;故,尚需恤死,每战赏功,亦重赏战死之时,士卒盼功且不惧死,然,士卒或忧亲卷,或忧亲族夺财,或忧万一身死家中虽有钱财却不足守护,此时,士卒心有忧虑,纵大功、没亡皆有重赏,然士卒忧虑身后之事,十分之勇,仍不能尽十分。 故,尚需抚后。抚后者,使士卒不忧恤金到家,不忧亲族夺财,不忧家失男丁有财难支,至此时,士卒忧虑尽无,十分之勇,可尽十分。】 本还不是很服的曹cao,他看完这一题的答桉,他彻底心服了。 如所言,只有激赏,还真没用。试问,一法度不严之军,其军中,将官平日肆意克扣士卒钱粮,士卒敢怒而不敢言,及战,纵是将官以千金重赏,士卒又怎信,怎不疑死后一赏也无? 曹cao思量, 曹cao又学到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