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3 陈秀的首秀(第一更) (第1/1页)
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新年过去,上班的第一天沉寂了数月的陈秀终于行动。 早朝,他上了一道奏折,一道厚厚的奏折。真的非常的厚,即便是用文言文书写,也足足有六万余字。 与其说是奏折,不如说是一本书。 他对唐国的政策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且和历史上做了对比指出优缺点。 连文易看了都不得不说一声写的好。 很多改革的政策虽然是他提出来的,但他是站在历史角度知道这么做比较好。 可为什么好、好在哪,这么做会产生什么连锁反应,他自己了解的都不是很清楚。 陈秀的奏折替他解答了这个问题。 这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改革不因人而废,就必须要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传授给别人,培养出更多的改革人才。 只有这样,唐国的臣子才能明白为什么要改革,将来国家又会往哪个方向走。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完全是文易一个人说了算。 他让大家往哪走大家就往哪走,他不说话大家就不知道该怎么走了。 有了陈秀的奏折,就算他不在了,臣子们也知道向着哪个方向努力。 这份奏折还能作为教材使用,给所有的人学习,让大家知道唐国改革的好处。 既可以从小就培养改革人才,也可以培养大家的忠诚。 文易也确实是这么做的,直接就把陈秀的奏折印刷成书籍,所有官员人手一本。 剩下的免费送给百姓。 看到这份奏折,原本对陈秀的能力还有所怀疑的人也彻底改变了想法。 这确实是个人才。 正如上面所说,以前他们也不知道唐国的改革该怎么进行下去,想提出意见又怕出错,最后就全变成了应声虫。 文易让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对于臣子个人来说也同样不是好事。 因为如此一来他们就变的可有可无了。 文易想用他们就用他们,不想用随便找个人就能顶替他们。 陈秀的分析有助于他们系统的了解改革,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发展意见。 他们就可以从单纯的应声虫,变成具有自己特色想法的官吏,最后变的不可替代。 对于百姓来说,帮助也非常大。 以前他们只知道在唐国日子过的好,却并不是很清楚为什么好。 这份奏折告诉了他们原因,告诉他们为了让百姓过的更好,国君文易做出了多少前所未有的改革。 以前他们只知道唐国好,知道大王好,却不知道该如何保持住这种好日子。 毕竟文易总有死亡的一天,等他不在了怎么办? 现在他们知道该怎么做了。 维护大王留下的‘法’,就能保住现在的好日子,至少不会坏到极致。 可以说,这份奏折对唐国上下所有人都有巨大的帮助。 陈秀这靠着这份奏折,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 之后他就一改之前的低调,奏折一道接着一道,全都是针对唐国现在体制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行修补。 虽然不是大的改动,却让唐国的机制运转的更加流畅,把很多问题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这次大调整差不多用了半年时间才结束。 这还不算完,或者说陈秀的大动作才刚刚开始。 这天核心大臣在光明殿开会的时候,他再次提出了一个策略。 “去年洛阳之战后,桓温开始积蓄实力准备复仇燕国。这一次必定是倾国之战,需要的资源庞大到无法计算。” “但他注定无法得到晋国的支持,仅靠荆州之地至少需要五年才能积累足够的资源。” “桓温不动,纵使其他人想动也难以掀起多大的风浪。也就是说,晋国五年内不会有大动作。” “秦国国主苻生昏庸残暴,只知享乐并无进取之心,也不会有大动作。” 听到这里文易忍不住说道:“秦国有一个雄主蛰伏,用不了多久就会取苻生而代之。” 众人都惊讶不已,陈秀问道:“不知是谁,能得大王如此看重?” 文易道:“东海王苻坚,如果我猜的没错,这会儿他应该要动手了。” 东海王苻坚?这个名字他们并不陌生,但对这个人了解却不多。 主要还是消息传递不畅所致,即便文易从一开始就着手组建情报组织,奈何时间太短,收集到的情报有限。 柴犇好奇的道:“不知道他的能力比起慕容儁如何?” 文易想了想回道:“慕容儁给他提鞋都不配。” “……”众人面面相觑,有些不敢相信这个评价。 那可是入主中原的慕容儁啊。 陈秀却露出了笑容,道:“如此再好不过。” 文易问道:“哦,哪里好了?” 陈秀指着大地图说道:“燕国气势正盛,据说今年他们准备出兵敕勒。” “一旦解决了敕勒人的威胁,再稳固了兖州、青州之地,以慕容儁穷兵黩武的性格,必然会兴兵攻打别国。” “他的第一个进攻目标必然是相邻的秦国,如果秦国还是苻生统治,恐怕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被灭国。” “少了秦国的牵制,凉国也很难坚持的下去……若真让他一统北方,晋国就危险了。” “对于我们来说,保持现有的局势才是最好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左右逢源积蓄实力。” “所以就很有必要给慕容儁找一个对手,牵制住他,让他无法一统北方。” “若这位东海王苻坚真有大王所说的那么厉害,倒正好可以扮演这个角色。” 众人都不禁点头,说的实在太对了。 唐国需要的就是继续保持现有的格局,他们就可以左右逢源从各国获取财富和人口。 比如青州和兖州被燕国占领,许多汉人南逃。他们就和晋国以及燕国把守边关的将士交易,偷偷运了好几万流民回来。 这么多流民对晋国也是个巨大的负担,文易他们又贿赂士族权贵,购买了几万回来。 关键是他们不挑不捡,老人妇女孩童都要,不论是晋国还是燕国,自然没有不愿意的道理。 把老人孩子妇女卖了,还能节省粮食,青壮才是主力啊。 还有桓温,为了更快的积蓄实力复仇,他也私下往唐国卖了不少人。 这半年唐国仅仅是人口就增加了近十万,全都是汉民。 可以说,各国征战获利最大的就是他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