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17章 年号(为盟主暗血小黑麦加更) (第1/2页)
腊月二十八,又是一个年节将近。 对于汉中乃至整个川蜀而言,今年是个不错的年景。 胡马退去、汉中收复,朝廷将人口从各山城中迁下来,预示着也许往后川蜀将不再有战事。 十月时本听说有蒙军出五尺道要自西南斡腹,但没过两月,李节帅归蜀,大理蒙军又自退去了。 “朝廷要与蒙古和议了”,不少人心里都是这般以为。 不怪他们,只因大宋远没有能灭蒙古的可能,而看辽、金旧事,若是想不打仗,只能和议。 老百姓无非只是想好好活下去,能过个好年都能感受到满满的喜悦。 入冬以来,各州县都扩大了慈幼局的规格。 慈幼局是先帝的善政之一,给弃婴、孤儿予以救济。 而今冬川蜀则还在慈幼局设火炉、发衣物,避免有人冻死。 李瑕归蜀之后,传命各州县的第一个原则便是不许出现冻死者,这将归入各地官员的考功。 言之总总,蜀中百姓能感受到这种变化,而人只要感受到日子在变好,也就有了期盼…… 汉中城里,年节的气氛已很浓了。 全城上下,似乎只有李瑕一人还在殚精竭虑。 不是旁人不想为他分忧,帅府中几乎每个人都很关心他。 但别人不可能明确地预见到未来的形势,不可避免地会认为蒙古已经开始内乱了,各种各样的可能都有。 且他们目光可见处,川蜀正在励精图治。 只有李瑕一个人确信忽必烈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 他洞悉了这种趋势,因此比所有人都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 “节帅为何一定就想着现在谋关中?凡事都需要时日。” 这日,郝修阳与李瑕从南面巴山山脉的荒岭中下来,见李瑕连走路时都在思考,不由多劝了几句。 “比如,节帅想要火器,老道并非说不造,而是说需要一二十年之功……” “我明白,道长尽力了。”李瑕道,“我在想别的事。” 他当然想要有强大的火器,怎么可能不想? 李瑕所知的只有原理,或说只有一知半解的原理,已全部告诉郝修阳了。 甚至,郝修阳还给他补足了原理。 问题在于,只有原理是无法将生产力与工业体系从数百年压缩到三五年的,尤其是眼下川蜀这个情况。 既说了“一二十年之功”,李瑕还能要求什么,他自己还会什么。 这不是他还能重新去学一遍的,眼下他还能学的,反而是政治、谋略、兵法等等,这才是他还有进步空间的地方…… “论火器,或说工艺,我们必然是能够胜过蒙古。”李瑕道,“我并未强求。” 郝修阳道:“老道所言,正是此意,节帅的诸多办法,老道会慢慢琢磨,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李节帅不可只指望着老道啊。” “是,慢慢的,这方面会是我们的长板,我明白。我在想的,是如何补足我们的短板。” “那便不归老道cao心了,节帅自己想吧。”郝修阳抚须而笑。 李瑕也笑了笑,亲手搀扶着郝修阳下山。 这日到巴山看过之后,他对自己的长板已有了解,也知道奢求不了更多了。 接下来,该考虑的便是另外几方面了。 …… 回到帅府已近傍晚,后宅有婢子过来告知李瑕他的妻妾正在包饺子,想让他回来了便过去。 李瑕十分想去,强压着心中的动念,还是先到了前衙公房。 他推开书柜,打开墙上的暗砖,从里面拿出关于此次谋关中的计划。 这计划是在返回汉中时订制了大概方略。 如今归来已有近二十日,结合敌我情报,势必要开始修改、补足。 李瑕没让人过来,独自磨着墨水,然后,提笔。 论势,关中有忽必烈十余万骑兵,而川蜀之宋军能抽调用来出击的,不过数千人,平原作战,无论如何都打不过。 且近来观汉中兵势,短期内无法提升。 但,敌人却可以削弱。 六盘山犹有阿里不哥一系十余万大军。 剑拔弩张,求的便是两虎相争之际的一个机会…… 李瑕下笔如飞,许久之后,写完,吹干了墨迹,重新收回那暗格当中。 推门出了公房,天色已完全暗下来。 他抬头看了一眼,观察了前院的地势,之后向后宅走去。 这帅府前衙占地广阔,也走了不少工夫,再抬头一看,前衙与后院之间隔着高高的墙,仅一扇小门进出。 眼中闪过思量,走进偏厅,只见四个妻妾正在那包饺子,韩巧儿与年儿脸上满是面粉,显然是打闹过了。 因见李瑕终于回来,马上便响起笑语。 李瑕与高明月对视一眼,笑了笑。 “对了,过完年,后宅这边须多加些守卫……” ~~ 转眼便过了年节。 这一年,对大宋以及漠南蒙古都有不同往年的意义。 大宋这边,因新皇登基,改年号为“咸定”。 因此,到了正月初一,秦岭淮河以南,是大宋咸定元年。 而在北地,士绅百姓都对今岁的年号极为感怀。 这是他们的中统元年。 过往的二十六年,有的北人始终用着金国的年号,如“天兴某某年”;大部分说是“窝阔台汗某某年”、“蒙哥汗某年”。 中统年就不同了,有了王朝。 王朝代表着秩序,哪怕是再不公的秩序,也远远好过没有秩序。 没有秩序时,异族的屠刀便是王法。而如今有了《条格》,无论它有多少不公道,它代替了屠刀成了王法。 个中差别,也只有北地人能懂。 当皇榜至燕京散出,诏告天下,无数世绅哭得泣不成声。 他们还有更多的希望。 想改国号,不急,等平定了漠北的叛乱,将会改一个国号。 想要更像一个汉家王朝,不急,皇嫡长子已封燕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